歐洲盼國防太空自主 挪威瑞典良性競爭打造太空港
今(2025)年3月底,德國太空新創公司ISAR研發的小型載運火箭光譜號,在靠近北極圈的挪威安島太空港首次試射,雖然飛行30秒後在空中翻轉墜海,但達成收集相關數據的目標,整體測試被視為成功,未來幾年的預訂已經爆滿,希望明(2026)年能夠首次商業飛行。
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與烏克蘭戰爭已經大幅增加歐洲危機感,促使加強防衛與太空競爭的自主能力,北歐北歐高緯度氣候穩定、位置接近俄羅斯,被視為發展太空站的最佳地點。挪威的安島太空港以及瑞典北端埃斯蘭吉太空港已經展開一場小型競爭,看誰能最先把人造衛星從歐陸送上太空軌道。

瑞典航太公司分析師古斯塔夫森表示,「歐洲在國防太空基礎設施的缺乏已達到危險程度,安島與埃斯蘭吉兩者都位於北方最適當的地點,讓我們能發射極地軌道(環繞地球兩極)的火箭,這是最常使用的軌道,用在情報或地球觀測的近地軌道衛星,因此它們很重要。」
挪威安島之外,另一個太空港位在瑞典靠近芬蘭、挪威和俄羅斯邊境的埃斯蘭吉,一塊5200平方公里、無人居住的土地上,環繞著濕地與河流且光污染少,適合回收火箭零件,目前已經跟美國與韓國火箭製造商簽訂合約,計畫明年開始試射,期望為北約提供快速反應服務,在24小時內將火箭送入太空,執行更換故障衛星等緊急需求。
瑞典太空軍尼斯特羅姆回應,「能夠在我們自己的大陸上發射火箭和衛星發射器,對歐洲來說是重要的一步,我們必須能更獨立的採取行動,也許還可以向美國表明我們有意願支持他們,美國當然也可以利用我們的能力。」
過去歐洲的衛星發射主要在南美洲法屬圭亞那進行,今年稍早也成功發射了新型的亞利安6號火箭。不過亞利安納6號無法重複使用,雖然負載量較大,但發射成本比美國SpaceX更高,已經不能滿足未來歐洲的商業與軍事發射需求。

因為近年來興起的近地軌道衛星讓全球進入低成本太空時代,它環繞地球低軌道運行具有低延遲、高頻寬且成本較低的特色,廣泛應用在全球通訊、監測與軍事領域。高盛估計,未來5年可能會發射7萬顆近地軌道衛星,成長10倍。
目前歐盟太空實力落後不只一點點,光是去年美國就發射火箭進入軌道154次,而歐洲僅發射了3次。歐盟的一項研究顯示,在去年全球對太空事業1430億美元的公共投資中,歐洲只佔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