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估白海豚恐剩不到50隻 憂台中港開發天然氣接收站威脅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王愈超博士是首位確認台灣有「白海豚」族群存在的學者,從2002年研究至今。他表示,白海豚的族群數量,推估從一開始99隻,這20年間持續減少,到今(2025)年恐怕只剩下50隻以下,極有可能會成為下一個滅絕的海洋哺乳類;他更指出,台中港要開發天然氣接收站,將會重創白海豚生存。
學者空拍拍攝到台灣的白海豚,成群現身大肚溪出海口,而首次確認台灣有白海豚族群的學者王愈超,他表示,2002年族群數量應該有99隻,2010年降至74隻,2017年只剩68隻,到今年恐怕銳減至45到50隻。
海洋哺乳動物專家王愈超說,「每年族群數量是以3%到4%在減少。」
族群已經低至滅絕的臨界點了嗎?王愈超博士說這無法明確估算,但他知道若接下來,族群無法停止減少並開始增加,極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滅絕的海洋哺乳類。
王愈超表示,「再過可能5年都沒有改變流刺網的問題,跟台灣環境的問題,是沒有救。」
王愈超認為白海豚面臨5大威脅,包括棲地消失、空水污、噪音與漁業捕撈等,但20年來未見有效保育作為;而9成白海豚都會經過的台中港海域,正面臨第5天然氣接收站開發,恐成壓垮白海豚的最後一根稻草。
王愈超指出,「你要保護海豚,這裡不能開發,現在已經超過牠們的耐受力、可以承受這種開發,假使你要這群海豚活下去,當然不行開發五接。」
對此海保署表示,民國112至113年度海上調查,顯示白海豚族群年齡結構較年輕,民國113年推估有48.36隻,而近4年推估數量變化不大。
海洋保育署副署長施義哲回應,「這幾年累積下來的數量,應該都是穩定的,海保署也有針對這個棲地的惡化,海洋污染、食物來源的減少、海上活動、水下噪音,針對這個威脅的部分在努力。」
海保署強調,民國109年就已將苗栗外海至外傘頂洲沿海,公告為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進行保育,針對開發行為也有各種管制,目的就是要維持白海豚族群永續。
不過王愈超指出,約6成個體身上都明顯外傷,在在顯示台灣的白海豚活得很辛苦,而持續的開發壓力對牠們來說,非常難以承受。
姜筑/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