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爆「令和米亂」 專家:昔日減產政策是核心問題
本州中部的新潟縣是知名的越光米產地,山崎聰先生這片剛栽滿綠油油秧苗的稻田,有1成採取放任鴨子在田間吃蟲的有機農法。
這位42歲、養育7名子女的農民,向法新社記者表示,雖然近一年來米價飆漲,但新冠疫情與烏克蘭戰爭,使得生產成本增加,對像他這樣的生產者來說,零售價與收購價之間的落差,讓他們的收入接近能繼續做下去罷了。
新潟種稻農夫山崎聰指出,「我想米價是突然間飆高,但是過去幾年米價是下滑的,所以如果你問我目前價格是否合理,整體而言很難說現在是否是正確水平,每一年稻米生產成本都在上漲,所以我想我們接近能維持生產的水平,超市的米價與我們賣給批發商的價錢有落差,商店的售價不一定就是我們的收入。」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市面上5公斤白米的平均售價,短短一年的時間,從2500日圓飆漲到超過4000日圓。自民黨石破茂內閣的民調支持率,跌到20.9%上任以來的最低點。
日本共同社5月中公布的民調,高達87.1%的人認為當局在應對米價上「做得不夠充分」。而6月中針對東京都議會選舉,所做的民調顯示,78%的受訪者表示「高物價與調薪」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
日本消費者內田一實表示,「這是主食不是嗎?你必須要吃的,米價高的時候,我就轉去麵包、義大利麵、烏龍麵和蕎麥麵,但我還是認為米是最棒的。我當然希望米價格回到漲價之前價位,那也是我期待(農林水產大臣)小泉做的事,但我也只能希望啦。」

引發這場「令和米亂」的原因眾多,包括2年前酷熱乾燥的夏季出現全國性歉收,有些盤商囤積居奇,再加上去(2024)年8月宮崎地震後,當局發布的「超級地震」的預警,引發民眾恐慌性搶購囤糧,還有就是去年整年度湧入破紀錄的4000萬觀光客,也讓米的需求量激增。
但專家指出,從結構面來看,最核心的問題應該是1971年起推行的「減產政策」,農民被要求減少稻米生產,以穩定米價。2024年全國稻米的總種植面積,從1960年高峰時期的330萬公頃降到140萬公頃。
這項政策雖然已經在2018年廢止,但卻改以補助金的方式,鼓勵農民改種大豆等其他作物。
此外,人口老化、專職種稻的人數減少、以及掌控全國9成以上稻米的全國農業協同組合聯合會,長久以來與自民黨綿密的利益共生關係,也都是問題所在。

日本流通經濟研究所資深研究員上原征彥認為,「全國農業協同組合聯合會,應該更關注大規模高效率生產的農業商業化,然而日本農業部門卻未能與時俱進,導致生產效率低下。」
北部秋田縣大型農場的社長和久井徹,向來反對「減產政策」,主張「增產並出口到海外市場」,他還投書給農林水產大臣小泉進次郎,敦促他宣布擴大稻米生產,還建議應該讓銀行與商社一起加入,讓年輕人在無需背負土地與機械投資成本之下,加入農業生產行列。
被各界寄以改革眾望的小泉,上任後先是透過多種手段來平抑米價,16日又宣布廢除公佈反映每單位面積,稻米產量多寡的農林水產省收成指數,還強調將詳細調查導致米價飆升的原因,表示「不僅要從生產面著手,掌握整個流通的結構也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