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人均碳排量不到1.7噸 秘魯「減碳」原因來自貧窮
高聳的山區內雲霧繚繞,秘魯居民佩拉卡走出家門去設置「捕霧網」的地方,查看蒐集到的水量。在全球各國都在拚減少碳排量的同時,居住在秘魯利馬沙漠高地上的佩拉卡,卻沒聽過氣候峰會、碳足跡這樣的詞彙,因為她生活在幾乎無法用電的地方,由她個人行動產生的碳足跡相當低。
佩拉卡說:「我會走下山到我需要去的地方,然後再靠雙腳走回來,捕霧網收集水的效果最強,也是最乾淨的方式,因為風吹進來就能收集水,我們用這些水清洗物品,水很潔淨。」

在秘魯首都利馬(Lima)的1千萬人口中,跟佩拉卡以同樣方式生活的人有270萬人。以佩拉卡為例,她是某戶家庭的幫傭,每月薪水不到國家最低工資265美元的一半,等於不到台幣4200元。
因為貧窮,這些人居住在首都郊區的山上,用瓦斯或木頭生火煮水做飯,從捕霧網中收集水使用等,以最原始的方式生活。
而在秘魯全國3300萬人口中,約有27.5%的人口生活在貧困之中,也因為這種情況,讓秘魯平均每人一年排碳量不到1.7噸,跟美國每人平均年排碳量15噸相比之下,數字非常少。

按照這種低碳排的的生活方式,加上秘魯大部分能源出自於水力發電,秘魯的年碳排量應該很低,但根據國際能源署在2023年3月發表的「2022年全球碳排放報告」,卻顯示秘魯的年碳排量達到5500萬噸。秘魯前環境部長維達爾表示,這些碳排量有三分之二事實上是出自其他地方。
維達爾表示,「我們63%的碳排放量來自將林地轉變為農業用地或城市土地,確切地說,碳排量是來自於這種森林砍伐的過程。」

儘管全球逐漸捨棄化石燃料、轉向永續能源是無法避免的發展,但秘魯的經濟來源依靠漁業跟採礦業,維達爾認為,拉丁美洲大部分國家都還沒有提出明確且詳細地計畫,讓國內的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等發電方式轉為永續能源。要如何在不增加化石燃料的碳排量下,消除國內貧窮跟增加基本設施建設,是目前政府最迫切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