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鼓勵中高齡就業 勞團籲應創造合適就業環境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缺工嚴重,為了鼓勵中高齡勞工重返職場,政府推出「婦女再就業計畫」等政策,還祭出3萬就業獎勵金,要吸引回流。但有勞團認為,政府應該把錢用在創造適合中高齡就業的環境。
陳小姐是二度就業婦女,以前在銀行業服務,為了照顧孩子離開職場,現在孩子大了,她重返職場,擔任麥當勞的正職服務員,公司也體恤中高齡員工,像是炸薯條的炸籃,改為較輕的單層,方便操作。
麥當勞二度就業員工陳淑惠表示,「過早退休可能對政府來講,或是對自身來講,都不是一件好事,友善的工作環境,我覺得對中高齡就業是很棒的幫助。」
疫情解封後,缺工嚴重,為了鼓勵中高齡或是二度就業婦女重返職場,政府推出「婦女再就業計畫」等政策,祭出3萬元就業獎勵金,也補助企業,吸引回流。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就業服務組長吳淑瑛指出,「中高齡部分,我們大概每1年會補助輔具,大概就是最高10萬元。」
全產總秘書長戴國榮則說,「政府應該去思考,傳統的製造業、高科技產業方面,怎麼樣去創造適合中高齡就業的一個勞動市場。」
勞團認為,年齡歧視的情況長期存在,政府應該設計適合中高齡就業的環境,才是對症下藥。
此外,台灣去年的整體勞參率約為59.2%,50到54歲的勞參率約為76.3%,可是一過55歲開始大幅度下滑,60到64歲的勞參率,只有39.6%;尤其60到65歲以上的勞參率,和日韓差距達到15%到35%。
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系教授李健鴻認為,「其實我們55到59歲,跟整體勞參率是很接近的,加強獎助的對象要放到60到65歲。」
人力專家楊宗斌表示,「顧問職、或者是藍領的這種職場導師,也都是中高齡勞工二度就業蠻適合的一些職務。」
面對中高齡回流,學者認為,要重回原本的職場,現實狀況下確實有困難;不過,人力專家認為,這些經驗豐富的中高齡如果可以擔任顧問、提供經驗諮詢,是重返同一職場的可能機會之一。
黃瑀喬/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