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植物醫生」更名「植物診療師」盼促相關法案通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立法院在去(2022)年底,通過《植物醫師法》的初審,希望解決因氣候變遷、植物病蟲害增加造成的糧食、植物生長的危機。不過「醫師」這二個字,引起爭議。最近相關團體,決定要把「植物醫師」,改做「植物診療師」,化解爭議,要拚法案在這個會期通過。

接到農民電話,立刻前往田間,進行植物的病蟲害等相關診斷,這是植物診療師的工作日常。

莿桐鄉農會總幹事張鈺萱說明,「農作物栽種過程發生了有什麼異狀,他可以先請植物診療師去幫他做診斷,這樣就可以降低整個農藥的使用,就不會有那些農藥殘留的問題。」

學界和農業部為協助農民精準施藥、預防病蟲害等工作,近年來推廣植物醫師儲備(植物診療師);目前,全台大約有百人左右擔任。立法院去年底,也通過《植物醫師法》初審,但「醫師」這二字,引發醫界、學界爭議。近期則終於取得共識,改為「植物診療師」。

台大昆蟲系教授蕭旭峰表示,「後來決定就是用植物診療師,因為現在民間都已經知道植物醫師在幹嘛,所以比較嚴重的問題就是開始有人打著植物醫師的名號在外面做事了。你有法才能說你有這個資格、才可以叫這個名字;那你沒有這個法,誰都可以叫,農民就分不清楚哪個是正牌,哪個是冒牌。」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周慶明也分享,「醫師這個名稱,我們是覺得,要比較慎重來使用 定義比較明確,植物診療師非常樂觀其成,也終於大家可以有一個共識。」

擔心植物診療制度沒有法制化,會有非專業人士,打著植物診療名義攬客;而儲備植物醫師,陸續被生技、農企業等單位挖角、產生缺額,但相關科系,又因為職涯不穩、影響招生。

多重考量後,植醫學界通過更名決議。醫界表態,會支持「植物診療師」加快法制化進程;植物學界則期待法案能在本會期通過,後續推動施行細則、教育制度和考照等配套措施。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