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讀唇語助氣切病患表達 改善醫病溝通障礙

許多施行氣切的病患,受到氣切管的影響難以開口說話,現在有一款AI應用程式,就幫助醫護人員判讀病患的唇語,順利達成溝通。目前AI已經逐漸應用在精準醫療或新藥研發上,不過,也引發侵犯隱私或醫療糾紛的疑慮。

護理師拿著平板電腦,把鏡頭對準病患阿姆斯壯,兩人就這樣用間接的方式溝通。英格蘭北部的皇家普雷斯頓醫院,最近正在試用北愛爾蘭一間公司研發的應用程式,要藉由AI技術判讀唇語,讓接受氣切的病患能順利表達。

病患阿姆斯壯表示,「呼吸對我們來說是很費力的事情,所以它能協助我與他人溝通,不用看護或其他人陪著我,完全可以自己來,讓我與子女相處時自由度更高。」

這幾年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許多人染疫後因為呼吸衰竭入院治療,情況危急的就必須進行氣切來幫助呼吸。

雖然氣切管長度通常不到10公分,卻不是每位患者都能直接開口說話,護理師更不見得能精確解讀唇語,導致醫病之間有溝通障礙。阿姆斯壯原本藉由按壓氣切管來溝通,但這個動作卻容易引發疼痛。

重症監護主治醫生拉赫提及,「許多患者最後需要氣切,他們非常非常地虛弱,手指就變得不靈活,不太能比出動作。因此這套應用程式可說是,為我們開啟了另一條康莊大道。」

阿姆斯壯的案例,只是AI技術應用在醫療上的其中一個例子。事實上,智慧醫療器材在疫情期間,緩解了許多國家醫護人力不足的情況,不僅能給予醫生更精確的病症分析,還能進行醫學檢查,未來則可望加速新藥研發。

不過,AI醫療同時也引發倫理爭議,是不是會侵犯患者隱私?遇上醫療糾紛時該如何解決?這些都是人類需要思考的課題。

2022杭州亞運 台灣百金之路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