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降低醫療糾紛走上訴訟,立法院於今(2022)年5月三讀通過《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簡稱醫預法),不過卻因為子法修訂等前置作業不及,恐怕延到2024年才實施。醫改會等民間團體及跨黨派立委,20日上午聯合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應儘速讓《醫預法》上路,才能有效解決與預防醫病衝突。
醫改會等多個民間團體及跨黨派立委,20日上午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呼籲行政院儘速公告《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簡稱醫預法)上路時程,因為立法院於今(2022)年5月三讀通過醫預法,卻因為子法修訂等前置作業不及,新法恐怕延到2024年才實施,擔心醫療訴訟會層出不窮,也傷害醫病關係。
醫改會董事長劉淑瓊質疑,「醫療糾紛、醫療爭議的發生不一定只會在醫學中心,中小型的醫院或者是診所也有可能會發生,但是他們準備好了沒有?」
民進黨立委吳玉琴表示,「病人家屬不一定要爭贏而已,他想要知道的是真相,所以我想,我們希望,醫預法能夠讓大家有機會看到真相。」
醫改會表示,每年約接獲500到600件的醫療糾紛通報量,而且醫糾發生時,民眾通常面臨五大不易,包括不易啟動溝通對話、不易釐清爭議、不易舉證、不易連結社會資源,也不易尋求可信任的爭議處理管道。
花蓮慈濟醫院醫務秘書李毅指出,「如果醫師認為說,這個有因果關係嗎,的確這個醫療行為上的結果,可是他原來的病情是怎樣,這個是不是能夠歸咎於醫師,醫療事故的定義這邊很明確,但是在操作上面,是不是會有一些比較困難的地方。」
民間團體強調,新的《醫預法》明定由政府捐助設立之第三方公正單位進行評析,輔助事實還原與釐清,以及「先調解、後訴訟」,並強化雙向的關懷機制,若能即時上路,可有效解決與預防醫病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