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信仰普遍認為虎年是凶年,屬虎的人必須迴避參加喜事,比如不能進新娘房、不能當伴娘等,因此過去2次虎年(1998、2010)的出生數都比其他生肖低,而去年1至12月累計出生數為13萬8986人,再創下歷史新低。
台灣2020年人口首度出現負成長,當時死亡數比出生數多7907人,不過兩者差距不斷擴大,到了2021年,死亡數比出生數多2萬9912人。2022年「生不如死」的情況更趨嚴重,死亡數比出生數多6萬8244人;總人口數為2326萬4640人,較2021年減少11萬674萬人。
出生數持續減少 2070年恐只有4.8萬名新生兒
2022年出生數再創歷史新低,根據國發會在最新發布的「中華民國人口推估報告」中表示,由於生育率長期持續下降,導致育齡婦女人數隨之減少,連帶影響未來生育能量。國發會指出,在中推估的假設下,2070年預計會有約7.9萬名嬰兒誕生,但如果少子化趨勢繼續下探,2070年恐怕只剩4.8萬名新生兒。
中推估則假設總生育率維持當前水準,主要係因我國長期處於超低生育率水準,假設在慣性效果之下,政府相關政策僅能終止生育率下滑趨勢,難以反轉回升。
低推估則假設國人晚婚、遲育及不婚、不育之現象持續存在,生育率仍將持續下降。
另外一個對未來台灣社會不利的指標是「扶老比」,也就是每100位工作人口(15-64歲)需扶養之老年人口數(65歲以上)。2022年台灣扶老比為24.9,等於每4位青壯年人口就要扶養1位老年人口,國發會預測,到了2070年,恐怕每1.1位青壯年人口即需扶養1位老年人口。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張榮富教授認為,台灣的健保、年金系統,都必須依賴勞動人口持續繳費和賦稅才能維持運作,若少子化問題未見改善,勞動人口將會下降,老年人口比例則會成長,上述的社會福利系統將背負極大壓力。「簡單來講,就是少數的年輕人,少數有生產力的人,要支撐整個社會的賦稅,這個就變得越來越吃力。」

高齡產婦懷孕風險增
台灣社會仍然彌漫著「結婚=生子」的風氣,學者楊靜利、李大正、陳寬政在2006年於期刊論文中就直言:「結婚雖然不是生育的必要條件,在台灣卻是生育的重要條件。」另外在內政部委託民間團體所做的報告也有提到這樣的現象:「台灣將結婚生子看做連續發生的事件,所以許多女性背負相當大的懷孕生子的壓力。
民眾越來越晚婚,連帶推高女性生育第1胎平均年齡。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定義,高齡產婦是指在35歲以後首次生產。而近年台灣女性生育平均年齡呈上升趨勢,以2021年為例,女性生育第1胎平均年齡為31.23歲(2020年31.09歲),其中35歲以上者占3成(31.64%),顯示生育年齡普遍延後。
醫學研究指出,隨著產婦年齡升高,胚胎染色體異常的機率也隨之提升,因此造成流產的機會也較大。此外,染色體異常也可能造成染色體數量比正常人多一條21號染色體,使胎兒成為唐氏症患者。
高齡懷孕不止對胎兒有影響,對產婦的身體負擔也不少,美國婦產科醫學會(ACOG)就指出,高齡產婦發生妊娠糖尿病、子癇前症、死產等高危險妊娠風險增加。而且35至39歲女性罹患妊娠併發症的危險性,是25至29歲女性的1.36倍。其中35歲以上罹患慢性高血壓的危險性,是25至29歲女性的2至4倍;40歲以上罹患妊娠糖尿病的危險性,更是年輕女性的2至3倍。
談及少子化,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覃玉蓉認為,目前政府投入不到1%的GDP來建構懷孕生產,以及產後育兒的友善生育環境。她表示,像是以近5年3歲以下送托率大幅成長來看,政府在0到2歲托育政策非常有限,名額僧多粥少,女性在工作育兒間兩頭燒,當然更不願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