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發現金刺激經濟效果有限? 學者:政府目的在全民共享
黃姵涵 謝政霖/台北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行政院長蘇貞昌拍板全民普發現金6000元,民眾普遍樂觀其成,中央大學台灣經研中心執行長吳大任認為,發放現金儘管對刺激經濟效果有限,可能會變成替代性消費或是被存起來,但政府目的在於經濟成果全民共享。
選購食材精打細算,物價通膨讓菜籃族抱怨連連,近日超徵稅收是否還稅於民備受關注,如今拍板每人普發現金6000元,預計將於農曆年後發放,民眾樂觀其成。
有民眾表示,「現金的話在傳統市場或其他地方都可以用,相對使用的範圍比較大。」
也有民眾表示,「水電費什麼,人家可以拿去繳啊,不一定要用在玩樂上面,現在那麼苦對不對。」
另外也有民眾持不同想法表示,「如果發消費券不花不行啊,現金真的很多人會放在口袋不花啦。」
回顧過去振興券發放狀況, 2009年因為受到金融海嘯影響,馬英九政府發放每人3600元的消費券,2020年的3倍券以及2021年的5倍券則是為了疫後振興。
包括消費券讓當時GDP提升至0.43個百分點、3倍券GDP提升至0.53個百分點,另外學者估計,發放5倍券GDP提升0.6個至0.9個百分點。
中央大學台灣經研中心執行長吳大任則指出,「發錢的時候不管用什麼樣的方式,他都會產生一個替代效果,所以說我們整體的消費,如果沒有增加的話,對經濟的刺激就會很有限,因為券它有期限,你在期限之內一定要把它花掉。」
吳大任表示,即便現金對刺激經濟效果有限,但政府目的在於經濟成果全民共享,針對部分批評,認為「還稅於民」應該是有繳稅的民眾才能領比較公平,但專家認為,與其增加排富的行政成本,不如省下加速發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