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口估下週破80億 印度明年取代中國居冠

世界總人口即將突破80億大關。聯合國報告指出,全球人口成長速度已經趨緩,未來主要的增長,將集中在非洲與南亞,而14億人口的印度,很可能在明(2023)年就會取代中國,成為全球人口之冠。印度的城市人口,未來幾十年內還會繼續暴增。極端氣候影響下,生活條件日益惡劣,2000萬人口的商業重鎮孟買,吸納度早已經飽和,在這裡無論食衣住行,都有如一場戰爭。

通勤列車進站,月台上乘客前胸貼後背,抓緊時間往前衝。這裡是印度的金融、商業中心孟買,許多人從郊區每天通勤幾個小時進城工作。

寶萊塢製作助理賈修達說:「經常連上車下車都要拼命擠,所以壓力非常大。」

孟買過去30年間,居民增加了800萬,相當於塞進3個台北市人口,總數突破2000萬人。跟全國其他大城市一樣,孟買的住房、交通、水電與廢棄物等基礎建設全都跟不上,4成人口蝸居在狹小擁擠、缺水缺電的貧民窟。國家經濟起飛,富豪社區崛起,他們的生活條件數十年沒有改變。

孟買也是寶萊塢娛樂重鎮。當地最大的貧民窟達拉維,因為電影《貧民百萬富翁》而聞名於世。達拉維的100萬人口很多都來自外地,為了賺錢糊口,過著無盡窮忙的人生。

薩塔傑汗十幾歲就從北方邦的農村,來到當地小皮革廠工作。從月薪70美元、合台幣2000出頭,到現在36歲,操作機台身價翻為4倍,仍然不足台幣一萬。收入都寄回家鄉養活妻小,自己付不起返鄉探親的交通費。

製革廠操作員薩塔傑汗指出,「我是為了賺錢來孟買,我來到這裡,看見人們像螞蟻一樣的奔跑,沒有人關心他人。我跟他們一樣,只能工作養家。」

(圖/美聯社)

印度14億人口,就在這種難以忍受的條件下持續成長。聯合國推算最快明年就會取代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且還將繼續擴張,2060年代達到17億的高峰,下個世紀初才會回落。

但大量出身貧民區的文盲弱勢,無法形成人口紅利,無法擺脫貧窮的惡性循環,公共衛生死角成為國家發展世代危機。

印度人口基金會副主席慕特賈指出,「人們活在非常擁擠的狀態,很小的空間、沒有基礎建設,無法獲得教育與醫療資源,形成一個新的不健康的世代。這些人不只不健康,還不識字,無法參與經濟活動,因為沒有相關技能。」

人口爆炸的負面影響,還禍及整體環境,導致用電、交通,以及生產鋼鐵、水泥等建材的排碳量激增,水、空氣,跟噪音汙染,成為都市人的日常。

印度各城市每天製造的數十億公升汙水,7成都未經處理就排放。每年冬天,2000萬人口的首都新德里,排燈節後就籠罩在毒氣室一般的髒空氣當中,呼吸道慢性病成為奪命殺手。

隨著地球暖化,極端氣候更頻繁,讓印度夏天更炎熱、雨季更不穩定。東南部工業大城欽奈,2019年夏天發生嚴重乾旱,水庫見底,人民要拿代幣換水喝;有印度矽谷之稱的科技重鎮班加羅爾,今年9月則爆發嚴重的洪災。

這些城市中的移工有如浮萍,更是天災下最脆弱的一群。印度人口基金會表示,城市發展必須推動典範轉移,應大幅加強對農村經濟的投資,阻止人口繼續大量向城市遷移,現在就要行動。

人口也是全球性的問題。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總人口數將在下個禮拜突破80億人大關,2030年還將增加到85億人,2080年突破百億,到下世紀初才會回落。

雖然世界人口的增長率,在1960年代達到巔峰之後,已隨著出生率逐年降低而下滑。但因為醫學進步、平均壽命增加,仍然推動全球人口緩步成長,也推動高齡化的趨勢。聯合國預測到2050年,全球人口平均餘命為77.2歲,65歲以上人口比例上升到16%。

而未來幾十年,全球半數的人口增長將集中在奈及利亞、印度、巴基斯坦、菲律賓等8個非洲與東南亞國家。區域之間的平均年齡鴻溝也會日益擴大,目前歐洲是41.7歲,非洲撒哈拉以南17.6歲。這種人口差異性在未來的地緣政治,也可能發揮重要作用。

專題|改造地獄路 台灣行人路為何難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