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皮帶變緊了嗎? 國健署:19歲以上逾半腰圍超標

國民健康署每4年進行一次《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飲食西化及生活習慣不良等影響,台灣19歲以上民眾超過5成有腰圍過大的情形,且隨著年齡上升,腰圍逐漸變寬。
標準腰圍是多少?
國民健康署建議,19歲以上男性腰圍標準應不超過於90公分,女性則應少80公分。
但根據2017年至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成年男性平均腰圍為89.8公分,女性為81.9公分,顯示腰圍超標近乎成了國人普遍的健康問題。

統計指出,2017至2020年期間,19至44歲男性平均腰圍為88.6公分,其中42.7%超過90公分;45至64歲為90.5公分,有49.8%腰圍過粗;65至74歲男性則為92.6公分,其中有59.1%超標;75歲以上長者平均腰圍下降為89.9公分,但腰圍過大仍占47.1%。
女性19至44歲平均腰圍為78.6公分,其中有39.1%超過標準的80公分;45至64歲為83.2公分,有59.0%腰圍過大;65至74歲女性是87.2公分,腰圍異常占75.0%;75歲以上長者持續上升為88.4公分,高達78.4%有腰圍超標的問題。
若比較2013年至2016年的調查,2017至2020年的國人平均腰圍也都持續增加。
腰圍超標風險?
國健署指出,腰圍過大造成的腹部肥胖,代表內臟脂肪將堆積過多脂肪,進而影響代謝;是代謝症候群的判斷標準之一,也導致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風險隨之升高。
歐洲心臟雜誌(EHJ)更指出,腰圍每增加1公分,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增加2%。歐洲癌症營養前瞻性調查(EPIC)則發現,每當腰圍增加5公分,男、女性死亡風險分別增加17%及13%。
女性比男性嚴重?
腰圍超標的情形近年越來越嚴重,異常比例在男、女皆逐年大幅上升。其中1993年至1996年男性超標比例原本占10.9%,2017至2020年已上揚至47.2%,上升幅度比女性來得高。
不過,女性歷年來腰圍過大比例皆大於男性,且2017年至2020年,全體女性中有52.9%腰圍超標,65歲以上者更高達7成,凸顯女性腹部肥胖問題較男性嚴重。
國健署指出,此現象可能與女性更年期平均在50歲有關。因卵巢所分泌的雌性激素有保護作用,停經後女性賀爾蒙減少,若又不注意飲食及運動,在代謝減緩、脂肪堆積在腹部的情況下,腰圍超標機率便會提高。
如何預防腰圍超標?
國健署建議,平時養成定期量測及記錄腰圍的習慣,並透過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的飲食原則,搭配規律運動,為自身腰圍進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