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位丹麥韓裔送養兒控機構造假資料 籲南韓政府調查

1970年代末期到1980年代中期,南韓曾是歐美國家領養孤兒的大宗,甚至被貼上「孤兒輸出國」的標籤。當時軍政府權力核心人士所授予成立的領養機構,就積極的從醫院、孤兒院、工廠及低收入住宅區,來募集新生兒與幼童,將他們送往海外。53名丹麥的韓裔送養兒,向南韓的「真相與和解委員會」提交了申請書,指控領養機構為了賺取傭金捏造假資料,要求針對他們當年的領養過程,來展開全面性的調查。一旦成案,可能會是南韓軍政時期最大的醜聞。

丹麥韓國人權團體的共同主席兼律師彼得穆勒,23日抵達位在首爾的真相與和解委員會,遞交53位幼年時期被丹麥人領養的韓裔人士填寫的申請書,要求南韓政府對他們當年被以孤兒身分送往國外的過程,進行全面性的調查。

因為他們發現領養文件有許多資料都是不正確,甚至是捏造的,像是錯誤的出生姓名、日期、地點,或是雙親的個資,還有的當年根本有近親可以照顧,完全不符合「孤兒」的資格。

穆勒指出,「當時的韓國政府認證的文件,指這些人是在街頭被找到的,如果你算一下的話,那意味著70和80年代,首爾街道會被裝滿兒童的籃子給淹沒,另外一件事就是地下室會擠滿在警局報失蹤的兒童,那些都是很奇怪的,所以我希望他們會做調查。」

彼得穆勒送交調查申請書。

過去60年間,有大約20萬韓國小孩被送往海外供人領養,主要是美國、歐洲的白人家庭,丹麥是其中最大的收養國之一。1960年代到1980年代中期,也就是南韓軍政府執政時期,有9000名兒童以孤兒的身分被送往丹麥。1970年代末期到1980年代中期,領養機構積極的從醫院、孤兒院、工廠與低收入住宅區募集,甚至是花錢購買新生兒與幼童;還經營收留單親母親的產婦之家,孩子一出生就施壓,要母親放棄嬰兒。

當時那些領養機構都是與軍事領導人關係密切的董事會成員管理,他們將送養視為減輕社會負擔,以及消除社會不歡迎族群,像是未婚媽媽小孩的手段。美聯社取得的軍政府文件顯示,在與北韓政權激烈競爭情況下,兒童送養還帶有與西方民主國家深化關係的目的。

直到2013年南韓政府才修法,將國外領養交由家事法庭處理,結束超過半個世紀,私人機構掌控兒童棄養、監護權轉移以及移民手續的作法。

穆勒表示,「其一是我們所經歷的人權被侵犯,另外是我們的領養父母,他們原本以為自己領養的孩子失親,我曾與我的母親聊過,當她發現某人告訴她的並非全是事實,她非常生氣,同時對許多家庭來說,我曾與許多發現他們在韓國有血親的送養人談過,他們的收養文件呈現的是非常不同的內容,那是問題所在。」

南韓領養機構的不透明以及堅決不公開紀錄的做法,多年來一直備受海外送養人的批評,穆勒指出,有些丹麥的送養人,甚至因為害怕記載真實身分來源的資料會被銷毀,遲遲不敢加入申請的行列。真相與和解委員會預料將花4個月的時間審理,決定要不要接受53名丹麥送養人的調查申請案;一旦成案,送養人未來便可將調查結果,拿來對領養機構或南韓政府提起損害賠償訴訟。

專題|土耳其百年震殤 「鬆餅式坍塌」為何釀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