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烏烽火連月民間展韌性 小螺絲釘團結起來堅守崗位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雖然烽火無情、家園殘破,烏克蘭民間展現韌性,農民繼續養牛種麥,餵飽同胞與前線將士,生產油漆的企業與藝術家社區都動手製作防彈背心,還有許多人擔任志工協助流離失所的同胞,小螺絲釘各自在崗位上努力,團結凝聚整個國家。

基輔的企業家狄米崔原本經營油漆公司,戰爭爆發後營運中斷,他的工廠改為生產防彈背心,還把倉庫變成後勤中心,全力支援前線與各地避難中心。

狄米崔說:「這麼多人來到自衛隊都只帶著槍,沒有防彈衣、沒有藥物,什麼都沒有,所以我們想幫助他們打贏。」

基輔的一個藝術家社區也把他們的地下室創作空間變成了小工廠,先用小片金屬片做了2百個反坦克路障,現在火力全開製作防彈片,在縫紉間將它組合成防彈背心,為保護首都盡其所能。

居民使用金屬片製作防彈片,並將其組成防彈背心。

藝術家多比薛娃說:「我們在這裡戰鬥,甚至不是為了自由,而是為了生存,我從來沒有逃走的想法。」

基輔市區這處學校變成避難所,收容許多來自附近郊區布查、伊爾平等地民眾。當地一些婦女因為心繫戰場上親人,留在原地擔任志工。安娜的丈夫在前線作戰,部隊不久前慘遭俄軍砲火擊中。

志工安娜說:「(我丈夫)昨晚打電話給我,告訴我他們只剩4個人還活著,我希望空襲警報停止,我希望孩子都回到學校上課,我希望這一切都結束。」

烏克蘭農民謝爾蓋的農場,距離戰爭前線約100公里,他留在當地繼續養牛耕作,因為他們的生產貢獻,對國家正常運作至關重要。軍隊也給予畜牧業或正要春耕的農民半年豁免,這段期間不會徵召他們入伍。

謝爾蓋說:「軍隊有他們的戰爭,農民也有農民的,我們必須餵飽我們的士兵,以及我們的國家烏克蘭。」

烏克蘭是歐洲糧倉,最大的小麥出口國之一,但戰爭延遲了貨物運輸,許多農民的種子無法如期送達,燃料短缺,最苦的是俄軍封鎖港口,戰火阻斷交易,大量農作物無法外銷,也讓國家少了可觀的外匯收入。

南部黑海貿易大港敖德薩,面對俄軍從東部戰線節節逼近,居民積極備戰,再次堆起防禦沙包,架起路障,年輕人主動接受軍事與醫護訓練,男女朋友,未婚夫妻一起參與,希望父祖輩經歷過的慘烈戰爭不要重演,就算來也會有所準備。

網路公司員工 沙利波夫說:「我們需要了解將來會遇到什麼,比如如何使用這些槍,如何使用醫療設備來幫助人們。」

歌手雪圖特說:「敖德薩有一段非常勇敢的歷史,你知道在法西斯戰爭(二戰)期間,這裡有一股強大民間反擊力量。」

敖德薩是在18世紀由俄國女皇凱薩琳大帝建立,繁榮興盛有黑海明珠美稱,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展現強大韌性,德軍包圍73天,進攻4次才攻入。如今上個世紀的攻防備戰場景重現,烏克蘭民間持續展現不屈的意志力。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