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主場優勢卻居第二 新北議員究責
110年10月16日,全運會在新北市新莊體育館順利開幕。雖然5月中旬本土疫情爆發,全運會一度陷入延期,甚至停辦的危機,但隨後疫情趨緩,在遵守防疫規定下如期舉辦,並於10月21日閉幕。
主辦的新北市穩拿81金,創下歷史佳績,卻也功虧一簣,在最後一天,反被台北市以84面金牌超車,在獎牌榜屈居第二。
閉幕典禮上,身為東道主的新北市長侯友宜感嘆,「我真的好想要總統獎。」
投放逾4億經費主辦賽事,最終錯失最高榮譽的總統獎,必然出現賽後檢討的聲音。10月26日,新北市議員鄭宇恩在質詢時指出,台北市能完成總統獎三連霸,在於運動選手培訓上有系統規劃,而且部分台北市的金牌得主,有些曾經是新北市選手,她認為,被挖角是因為「獎助金差很大」,新北市獎助金應向台北市看齊,才能留住好選手。
侯友宜答詢時表示,在財源不足的情況下,未來會盡量尋求企業贊助。
在《基層選手求生記》系列,將從國內最大的競技賽事全運會談起,從台北到高雄、從國中到大學,訪問選手、教練及執掌體育事業的市府官員,帶你了解國家體育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在第一篇,將先探討選手「島內移民」的原因。
金牌獎金差達67萬 轉戶籍需坐三年「球監」
「這次發了一億多的獎金,佔體育處的預算五分之一,我們一年的預算才五億而已。」
民代高呼「獎金加碼」,新北市體育處長洪玉玲則備感壓力。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若增加競賽獎金額度,勢必擠壓到其他項目的資源。
至於訓練補助金,新北市金牌得主每個月可獲得1萬8千元,但比起台北市2萬2千元,台中、高雄、桃園的2萬元,還是差了一截。洪玉玲無奈表示,新北體育處經費有限,若調高訓練補助金,預算相當可觀,「我們真的跟不上。」
為了鼓勵轄內選手爭取佳績,全國22個縣市都有編列全運會獎金,部分縣市如上述所提的六都及嘉義市,更給予得獎選手接下來長達兩年的訓練補助金,導致各縣市獎金出現極大差距。
以一名首次得到全運會金牌的柔道選手為例,若他設籍台北市,可先獲得30萬獎金,隨後每個月可領取2萬2千元的訓練補助金,總獎金高達82萬8千元;若設籍連江縣,由於縣府未編列訓練補助金預算,這名選手就僅有金牌獎金15萬元,跟台北市差距高達67萬8千元。這對一般運動員而言,恐怕是天差地別。
「但他們有人連霸了,獎金也不過是台北市的一次金牌。」
柔道選手蔡明諺曾代表我國參加2016里約奧運,在本屆全運會表現優異,為新北市拿下男子第二級金牌。他坦言,台東有不少優秀的柔道選手為家鄉爭光,但實質落袋的鼓勵,明顯有落差。
新北市明德高中教練黃呈堯也表示,就他所知,有數名台東柔道選手打算遷戶籍至台北,「相信下一屆全運會台北市的柔道成績就會上來。」
豐厚的獎金固然是誘因,但根據教育部《全國運動會舉辦準則》,所有遷戶籍的選手都必須設籍滿三年以上,才能代表該縣市參加全運會。全運會每兩年辦一次,對選手來說,一次島內移民,就等於喪失了一屆的比賽機會。
台北市桌球代表隊 僅有3人未遷戶籍
以本屆奧運拿下混雙銅牌的鄭怡靜為例,在106年全運會代表台南市出賽後,就把戶籍遷至台北市,因此缺席108年全運會,直至本屆才披上台北市戰衣參賽。
110年全運會桌球團體賽台北市代表隊名單
男子選手 | 原戶籍 | 女子選手 | 原戶籍 |
廖振珽 | 屏東 | 林珈芝 | 台北 |
馮翊新 | 台北 | 鄭怡靜 | 台南 |
林彥均 | 新北 | 李昱諄 | 高雄 |
戴茗葦 | 台中 | 王意如 | 澎湖 |
林昀儒 | 宜蘭 | 陳亭婷 | 台北 |
透過上表可以看到,代表北市參加本屆桌球團體賽的選手,多數都是把戶籍從其他縣市遷至台北。廖振珽、鄭怡靜、李昱諄在106年全運會時均代表不同縣市,隨後把戶籍遷到台北,因此三人都缺席108年那屆全運會。
不過,跟獎金相比,更多的選手是為了個人發展而離開原戶籍。台北市體育局競技運動科科長羅國偉強調,「像棒球,全部往桃園平鎮跑。進不了平鎮,就去穀保、高苑,其實很多在學生端就遷戶籍了。」
他指出,並非所有縣市都能建構完整的選手培育體系,「假如打桌球,縣內沒有高中讓我打,家長當然會希望小孩去好的地方練。」
上表中的四名選手林昀儒、戴茗葦、王意如,都是在國中時期離開家鄉,前往台北市學校的桌球體育班就讀。而原本在新莊讀國小的林彥均,在小學四年級時轉至宜蘭國小就讀,國中再轉到台北市誠正國中,他們四人在本屆都代表台北市參賽。
青少年選手為發展 選擇島內留學
受限於各種因素,每個縣市都有不擅長或是實力較弱的運動項目,在本屆全中運,宜蘭縣沒有選手能進入前八強,而全運會也只有男子團體取得第八名。國泰人壽劉俊麟就說,優秀的青少年桌球選手,很容易被其他縣市吸納,比如在東奧打出好成績的「小林同學」林昀儒就是例子。
呂柏賢是新北市桌球選手,在102、106、108年全運會混雙項目均摘下獎牌,目前在嘉義金石球館擔任教練。本屆全運會與東奧代表鄭先知合作,拿下銀牌。
呂柏賢說,自己在國小時已經有不俗成績,因此教練推薦他到新竹與陳建安搭檔,後來把戶籍轉到新竹。到高中時選擇回到家鄉新北。
在高雄市福誠高中任桌球教練超過20年的黃明達,最輝煌的時期,曾帶領福誠高中拿下全中運高中組四連霸。
論及「島內留學」,黃明達說,在台北桌球尚未崛起前,大部分青少年選手都會選擇到高雄念書,「當時可能有百分之七十都是外縣市。」就學接著落籍,黃明達手指著正在練球的學生,「現在就變成百分之六十都是高雄人。」
家鄉資源少實力有落差 無奈島內移民
「畢竟選手生涯就是很短,十年、二十年,需要為自己著想。」
屏東長大的桌球選手廖振珽,106年全運會後把戶籍從屏東遷至台北,坐了三年「球監」,直到本屆改披台北市球衣參賽,拿下一金一銀。
他說,做出這個決定,實屬無奈。「屏東桌球發展相對不足,導致青黃不接。當時連退役選手,甚至教練都要上場比賽,感覺不是在比全運會,就是跟不上對手。」
「這個時候,台北市有開出一些條件,我就去了。」廖振珽認為,比較小的縣市,沒有資源推廣運動,加上選手生涯短暫,有潛力的運動員不得不離開。
不過,也有選手因為身處的縣市競爭太激烈,苦無出場機會,只好轉往其他地區尋求可能性。
找一個機會 轉籍他縣市爭出賽位置
「像拳擊,如果你在某個量級一直是第二,你就會連出賽機會都沒有。」台北市蘭州國中拳擊教練蘇宏勝說。
今年28歲的蘇宏勝,是蘭州國中畢業生,大學畢業後回到母校執教。目前已帶領拳擊隊完成全中運團體冠軍四連霸,自己則在2019年總統盃則拿下最佳教練獎。
他指出,跆拳道、空手道、柔道、拳擊等技擊項目,會按選手體重分量級,在全運會,每個縣市在一個量級僅能派出一名選手,「像台北市競爭就很激烈,光是市內選拔,一個量級可能就有三、四個人在搶。」名額有限的情況下,部分選手只能另覓舞台,尋求一個上場的機會。
在高雄林園高中桌球隊執教二十多年的教練羅清雲也認為,有些選手不是沒有實力,但在頂尖球隊找不到生存空間。「他可能在一般球隊,就變成王牌了。」
羅清雲並以中國桌球的現狀為例:競爭激烈,部分選手離開中國,前往國外尋求機會,為他國爭光。「這屆奧運那個德國女選手(韓瑩),她也是在中國沒辦法出頭啊,到德國就有舞台。」
成績差距大 非六都縣市望塵莫及
110年全國運動會獎牌數前10名
資料來源:110年全國運動會網站
縣市 | 金牌數 | 銀牌數 | 銅牌數 | 獎牌統計 |
臺北市 | 84 | 74 | 73 | 231 |
新北市 | 81 | 62 | 75 | 218 |
臺中市 | 45 | 70 | 52 | 167 |
高雄市 | 45 | 28 | 53 | 126 |
桃園市 | 34 | 44 | 63 | 141 |
臺南市 | 25 | 23 | 41 | 89 |
屏東縣 | 16 | 11 | 22 | 49 |
南投縣 | 12 | 15 | 14 | 41 |
宜蘭縣 | 10 | 17 | 16 | 43 |
花蓮縣 | 10 | 8 | 11 | 29 |
上表是本屆全運會獎牌榜前10名,第一名台北市有84面金牌,新北市有81金排第二,排名第三、四的台中、高雄,金牌數跟台北相比,少了將近一半。屏東、南投、宜蘭、花蓮等四個縣市加起來的金牌數總和,也不過是台北市的一半。
若再以獎牌總數作分析,差距更為明顯:本屆全運會共產生1308面獎牌,光是雙北就拿下了449面,瓜分至少三分之一的獎牌數;六都總共取得883面獎牌,其他16個縣市僅取得剩下的425面。
選手在競技賽事的表現,除了端看臨場能否發揮個人平日的實力與努力,縣市投放多少資源栽培也相當關鍵。
從國手、基層教練,到主掌預算的官員說法可發現,獎金或許是影響少數選手遷籍的一個推力,但更多選手早在就學時期,就因訓練資源、未來發展的拉力決定遷籍,光靠高額獎金,未必能解決運動員擇木而棲的問題。
《基層選手求生記》第二篇,將繼續探討全運會賽場上,縣市政府在培育選手上的寡與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