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紀念堂轉型方案公布 促轉會:移除銅像、改為反省威權歷史公園
張志雄 陳立峰 / 台北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促轉會今天公布中正紀念堂轉型的規劃構想,將以「反省威權歷史公園」為主軸,改造威權空間與重構紀念敘事,並對園區內主要威權象徵有三大處置措施,包括移除大廳銅像,改造堂體功能及外觀,以及破除園區整體崇拜軸線。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公布「中正紀念堂園區轉型方案」規劃構想,以反省威權歷史公園為主軸,希望解除園區空間威權性格,轉型為反省威權歷史的都市空間。未來有兩大轉型方向,除了改造威權空間,透過包容性與友善多元使用群體的設計策略,也要讓空間佈局,重構紀念敘事,打破原有崇拜威權軸線。園區內主要威權象徵將有三大處置措施,拆除大廳前總統蔣中正銅像,堂體功能及外觀應予改造,以及園區整體崇拜軸線應予破除。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發言人陳雨凡說:「最後將這個整體完整的方案,寫入總結報告提交給行政院,估計會是落在5月的部分。」
2007年3月,扁政府曾將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改名為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並在11月將園區訂為國定古蹟,但第二年政黨輪替,馬政府在2008年8月回復原名,並在2009年將古蹟範圍變更為正面牌樓、民主廣場、民主大道與中正紀念堂,促轉會特別向文化部文資局確認,指定國定古蹟清冊中,並沒有大廳銅像,而且銅像並非指定古蹟的主體,不具有文資身份。但從過去歷史來看,藍綠陣營對於中正紀念堂轉型議題各有看法,充滿爭議,促轉會預計10月起透過多元管道,與社會溝通轉型方案。
陳雨凡強調:「畢竟這是一個大家的空間,要怎麼樣公共都能夠更友善的使用,然後又能夠從威權走到民主的今天,我們在這個園區上,能夠好好的妥善的利用,這都是我們會希望的,所以我們會廣納各界的意見多作討論。」
負責管理中正紀念堂的文化部對此發出聲明表示,促轉會所提建議,需依《促轉條例》第11條規定辦理,文化部原則尊重,並將配合依整體政策方向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