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櫚油業650億美元年產值 隱藏人口販賣、童工問題

棕櫚油是全球生產量、消費量和國際貿易量最大的植物油,年產值高達650億美金,但是在印尼跟馬來西亞等主要產區,卻充滿移工、人口販賣與童工的血汗與眼淚。

15歲印尼少女伊瑪曾經是數學資優生,夢想成為醫生,但10歲起被迫輟學,每天忍受酷熱蹲在地上弓著背,撿拾棕櫚果幫忙貼補家用,有時一天工作15個小時,沒有手套只穿拖鞋,經常被果實尖刺割傷、被蠍子咬傷,甚至可能遇上毒蛇。

印尼童工伊瑪說:「我問媽媽,什麼時候我才能再去上學?她說不能上學只能工作,我很沮喪、我很絕望。」

大人負責收成樹上整串,好幾公斤重的棕櫚果,婦女跟童工撿拾地上遺落的果實。全球棕櫚油產業價值高達650億美元,是世界上生產、消費與貿易量最大的植物油。多數人從一出生離不開它,從嬰兒油、嬰兒食品、早餐穀麥片到食衣住行大部分用品都有它。聯合利華、嬌生等跨國大集團旗下的美容護膚、牙膏、洗髮精等清潔用品,還有超市貨架上誘人的零食糕餅,甚至顏料、飼料、生質燃油等無處不在,但生產過程充斥著童工與人口販運受害移工的血淚。

非政府組織雨林行動網阿維貝克說明,「棕櫚油產業有廣泛的童工、奴工、人口販運以及女權侵害。」

全球八成五的棕櫚產自印尼與馬來西亞,一望無際的棕櫚園,許多是砍樹伐林、破壞紅毛猩猩等野生動物家園而來,加上血汗勞工都是道德弊端。儘管生產商、西方大買家與環境監督機構,2004年成立了可永續棕櫚油圓桌會議,促進道德生產,並推出RSPO綠色永續認證標記,做為消費者選購的參考。但產品包裝上一旦出現混合兩字,代表還是可能混入不永續的血汗棕櫚油。

非政府組織雨林行動網阿維貝克表示,「當消費者去商店時,他們所看到的RSPO(永續)標籤,如果商品上有這種標籤的話,也是RSPO混合或平衡標籤,這不代表所使用的棕櫚油,沒有童工或其他剝削成分在內。」

對被困在印尼棕櫚園中的童工而言,解脫遙遙無期。這個產業底下的1600萬勞工,大部分除了棕櫚園的工作以外沒有技能、沒有知識、沒有其他出路,世世代代陷入無盡貧窮的循環。女性則飽受性侵凌虐的身心煎熬,更別說其他緬甸、印度、柬埔寨等被人蛇拐賣的移工,有的一毛錢也拿不到,成為現代奴隸。

美國去年十月才宣布,禁止進口馬來西亞大型棕櫚油生產商FGV控股公司的產品,因為長達一年的調查顯示,這家公司的勞工面臨奴役、孤立、身體暴力與性暴力、恐嚇威脅、扣留工資與過度加班等極不人道的工作條件。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估計,印尼境內約有150萬名童工、馬來西亞也有三萬多名童工,絕大多數投身棕櫚油產業,人生剛起步就斷送了未來希望。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