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年產150萬到160萬公噸稻米,前年更逼近200萬公噸,其中約有30公噸生產過剩,政府要花錢收購還要銷售,加上最近缺水,農委會決定要減少稻作面積、增加雜糧生產。農糧署持續推動大糧倉計畫,最近補助國產黃豆運費,讓更多校園的營養午餐願意使用國產豆奶。 水情嚴峻,先是桃竹苗地區二期稻作宣布停灌,緊接著嘉南地區的一期稻作也確定休耕。種水稻耗水,國內又生產過剩,農糧署從明年起,要先試辦兩年四期稻作「四選三」,只種三期水稻,另一期種旱作或雜糧等其他作物。署長胡忠一指出,過去旱作面積達三四十萬公頃,現在剩七八萬公頃,希望透過政策引導,持續讓雜糧等作物生產面積擴大。 農委會農糧署長胡忠一表示,「在我們供水不足的時候,我們來努力來種植這些雜糧,包括大豆、紅豆,或者是我們的藜麥,或者是落花生、蕎麥等等。因為這些都是我們生活必需。」 農糧署表示,以大豆為例,國內每年從美國巴西等國進口約260萬公噸,食物里程長,也可能導致產品變質,其中九成以上更是基改產品,所以這幾年力推國產大豆。也有農民號召組成合作社,北從桃園、南至台南,契作各式雜糧,以產銷履歷黃豆為主,從一開始只有10多位農民到現在超過200位。 台中市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執行長林宗富表示,「絕大多數的農民都是很有經驗的水稻農,轉作大豆、黃豆、黑豆,其實一開始是有比較不熟悉的部分沒錯,可是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以合作社的方式,然後來提供種植的SOP(標準流程)以及教育的知識。」 為了讓農民種出的國產大豆有更多通路,農糧署推動國產豆奶進校園方案,補助有機豆奶運費一瓶2元,產銷履歷豆奶1.5元,希望提高學校營養午餐採購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