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海底垃圾漁業廢棄物占6成 漁業署推漁具實名制

林靜梅 陳昌維 / 台北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根據統計,去年清理海底垃圾有六成是廢棄漁網漁具,而漁業署也已經預告,將來使用刺網漁具的漁民都必須標示,若遺失也要通報,否則最重將處以15萬元罰鍰。

參與淨海的團體拍下海底畫面,雖然魚群優游,不過海床上可見綿延不絕的廢棄漁網。根據澳洲研究,海底廢棄漁網每100公尺最多會誤捕4隻海龜。而全球統計更顯示,每年因漁具纏繞致死的鯨豚有30萬頭,每天相當800頭受害,而台灣海洋生物也一樣受害。

澄洋環境顧問顏寧表示,「在去年在台灣擱淺的海龜裡面,有漁業誤捕的比例大概有五成,其實大概有10%(是)漁網纏繞所導致的。」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與澄洋合作,在海保署支持下,發動40位調查員走訪濱海19縣市,紀錄廢棄漁具汙染現況,製作出全台第一本廢棄漁具圖鑑。但汙染要如何減量?必須從源頭下手,漁業署已在八月底預告相關法令,漁民必須在浮球等漁具上標示漁船名稱與統一編號,實施漁具實名制好追蹤流向。

漁業署漁政組漁船科長邱宜賢表示,「有一個宣導期是到明年的七月,從明年七月一號開始,我們就變成是強制性的規範,依漁業法會處分3到15萬。」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張卉君說:「就是刺網的這個實名制的公告,其實是一個很不容易的一個開始。」

漁業署表示,包括浮球與漁網上的浮子,每五十公尺就要有標示。若漁民遺失漁具,只要通報,之後被其他人尋獲可免罰,但如果不通報被發現,一樣也是裁罰3到15萬元。草案將預告至11月1日,漁業署希望公告最快明年1月1日生效。
 
(影片中海底畫面由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