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研究:逾90%聽損新生兒父母 聽力正常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有研究顯示,超過90% 聽損新生兒的父母親,聽力都是正常的。一位聽損兒的父親郭子鳴,發現孩子是聽障後,接觸的資訊都是如何補強孩子的聽力,戴助聽器、開電子耳,讓孩子學說話,卻沒有人告訴他還有"學手語"的選項。當他發現,孩子學手語可以幫助理解、還能刺激孩子說話能力的提升,於是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將台灣手語納入早療,已經完成通過附議門檻,等待相關機關回應。

一到假日,郭子鳴就帶著聽損的女兒從中壢到台北學手語。進到教室,采依開心得蹦蹦跳跳。
因為在這裡她可以盡情的表達自己。話說不清楚的可以比手語,手語不知道怎麼比可以說話。和所有人都可以溝通。

采依的爸爸郭子鳴擔心的表示,一般如果她只有學習口語的話,會淪為口語弱勢,可能她在家裡一拿掉助聽器或電子耳,她就聽不到了,她可能要參與家裡的談話事務,爸爸媽媽可能會跟她說這不重要沒有關係,所以她無形當中,她會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家裡好像一直推出去推出去。

采依一出生,聽力篩檢正常,不過到了一歲,爸爸卻發現她對聲音反應遲鈍。帶到醫院檢查竟然是聽障重度,要像飛機飛過那麼大的聲音才聽得到。
於是帶著孩子開了電子耳,做聽語復健,卻發現采依像鸚鵡學舌,只會跟著說,卻不理解意思。

郭子鳴表示,他發現說,原來她缺少了理解性那一塊,所以就嘗試著用台灣手語來去介入,後來介入之後發現她的成效非常良好,因為她開始理解力成長了,她理解力成長的時候,她的口說也開始大幅成長。

郭子鳴為了讓孩子有多一種語言,自己先到社區大學學手語,會了之後再交給孩子。過程當中他發現,早療的手語資源相當缺乏。
他說早療部分的確是找不到資源,因為那時候包括婦聯等聽語早療機構,都問過說有沒有手語這個選項,那他們說沒有。

有鑑於此,郭子鳴今年6月在國發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推動台灣手語納入語言早療,在7月21日已經提前達到5千人附議,相關機關將於9月21日之前提出回應。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閱讀更多 #孩子 有關的新聞
閱讀更多 #孩子 有關的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