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疫情趨緩,在前陣子的端午連假期間迎來國旅熱潮,這對於很多餐飲業者來說,就像是及時雨一樣。因為餐旅業在這波疫情當中遭受重創,有很多業者只能開源節流苦撐,還有人直接倒閉,就像是一場適者生存淘汰賽,考驗經營者的危機應變能力。 高溫油炸過的獅子頭、香氣四溢的滷肉豆腐,這是五星級飯店的餐廳主廚研究出來的家鄉味。疫情期間,很多人不敢進餐廳,就有業者改賣便當跟冷凍食品來增加營收,七月還要推乾拌麵,搭配電商跟零售通路搶佔宅經濟市場。 漢來美食副總經理吳若寧說:「懶人經濟慢慢地越來越發展起來,經過這次疫情的關係我們也去思考到說,我們怎麼樣能夠把我們好的廚藝,我們好的餐食讓消費者可以很方便地帶回家去。」 國外旅客不能訪台讓飯店受到重創,台北六福皇宮、台中亞都麗緻跟台南大億麗緻等知名飯店被疫情這最後一根稻草給壓垮,但也有飯店在這段期間尋思新的商機。高雄福容大飯店行銷公關副理曾依翔指出:「在住宿的部分,我們是有針對辦公室族群推出了所謂的住辦合一,就是辦公室的人可以來飯店裡面來辦公。」 這家連鎖飯店趁旅客少,對飯店內部做整理消毒,暑假也搭配政府的三倍券祭出優惠,搶攻商機。為了讓客人安心上門,餐廳也做出應變,拉開門板變成預約制包廂,萬一出現疫情也能即時追蹤狀況。 有人認為,武漢肺炎對觀光業者來說就像一場淘汰賽,學者認為不能把在這次疫情中關閉的飯店或餐廳一概而論,但他也同意業界確實需要退場機制。高雄餐旅大學觀光研究所教授劉喜臨表示:「台灣現在的旅宿的容量是不是有過剩,這個已經大家討論很久的問題,所以在這一次的過程裡面政府能不能提出一些退場機制,讓相對的它在經營體質上弱的,它就可以做一個退場。」 台灣平均每年有1200萬人次的國際旅客量,疫情爆發後全沒了,許多業者出面喊話,希望政府伸出援手。但學者認為業者也要思考經營策略,因為開源節流雖是疫情期間維持營運的基本,但要同時維持住品質,才能真正留住客人。此外,在疫情不明朗時雖是內需市場為重,但眼光應該放得更遠,為之後開放國際旅客做長遠準備。 劉喜臨教授說:「如何去增加台灣的這些國際旅客以及國民旅遊過夜住宿的能量,因為這一塊才是真正去支撐旅宿業,他未來能不能去經營下去的一個關鍵。」 疫情雖然讓台灣觀光業停了下來,但也是思考未來走向的時機,如何創造台灣觀光的品牌價值,對自己的商品有自信,同時讓內部的人產生認同,這不僅是業者的功課,也是政府在觀光產業上應該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