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研議「公私併」修法 校產處置有難度
黃怡菁 郭俊麟 / 台北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公立大學和私立大學有沒有機會合併?教育部首度正式研議可行性,若要推就要修法,還有校產如何處理?有私校校長建議,可仿效勤益科大的案例,先接管從私立轉成公立,再來合併。
還在等待教育部審議的國立交通大學和國立陽明大學合併案,是近期受矚目的大學整併。近十年來,公立大學逐漸有合併的趨勢,不過公校和私校合併就沒有法源依據,有沒有可能放寬限制?教育部正委外進行分析,首度正式研議「公私併」的可行性;但公立大學要聽教育部的,私立大學則是由私校董事會掌管。除了修法,還有校產、校名、治理的主導性、競爭力等難題要面對。
中興大學特聘教授武東星表示,「其實以目前來說,財團法人也可以做資產分割,所以其實我覺得法令問題不是那麼大,而是最重要的是說私校董事會有沒有意願,他願不願意做(資產)分割。」
針對私校資產,學者建議,教育部可以保留彈性,參考民法、商法的資產分割,允許私校董事會保留私校附屬機構,例如醫院、長照中心,做為轉型之後營運使用。在教育方面的校舍等資產,就可以捐贈或併給公校辦學。有校長則建議,如果私校營運不下去,可依循私校法,先由教育部接管,轉成公校後,再進行公校和公校合併。
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表示,「幾十年前台中的勤益技術學院,勤益科大,它直接捐贈給政府。(建議)經由教育部把私立大學接收之後,它轉公(公立大學)完了以後,變成公公併的公私併。」
像國立勤益科大,前身是勤益工專,原本是私立學校;但在民國81年由教育部接管,校產捐獻給國家,成為公立學校。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認為,如果先讓私校公有化,再著手整併會相對容易。
還在等待教育部審議的國立交通大學和國立陽明大學合併案,是近期受矚目的大學整併。近十年來,公立大學逐漸有合併的趨勢,不過公校和私校合併就沒有法源依據,有沒有可能放寬限制?教育部正委外進行分析,首度正式研議「公私併」的可行性;但公立大學要聽教育部的,私立大學則是由私校董事會掌管。除了修法,還有校產、校名、治理的主導性、競爭力等難題要面對。
中興大學特聘教授武東星表示,「其實以目前來說,財團法人也可以做資產分割,所以其實我覺得法令問題不是那麼大,而是最重要的是說私校董事會有沒有意願,他願不願意做(資產)分割。」
針對私校資產,學者建議,教育部可以保留彈性,參考民法、商法的資產分割,允許私校董事會保留私校附屬機構,例如醫院、長照中心,做為轉型之後營運使用。在教育方面的校舍等資產,就可以捐贈或併給公校辦學。有校長則建議,如果私校營運不下去,可依循私校法,先由教育部接管,轉成公校後,再進行公校和公校合併。
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表示,「幾十年前台中的勤益技術學院,勤益科大,它直接捐贈給政府。(建議)經由教育部把私立大學接收之後,它轉公(公立大學)完了以後,變成公公併的公私併。」
像國立勤益科大,前身是勤益工專,原本是私立學校;但在民國81年由教育部接管,校產捐獻給國家,成為公立學校。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認為,如果先讓私校公有化,再著手整併會相對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