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費醫材上限引爭議 衛福部:暫緩實施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衛福部公告8大類自付差額醫材費用上限,引發醫界反彈,決定8月1日暫緩實施。有醫師就認為,國內不少醫材多從歐美進口,除了考量關稅等成本,產地的不同價也會有價差,如果再將每個醫院的進貨成本等因素考量進去,實在很難完全比較。消基會則表示,有爭議的自付差額醫材暫緩是全員共識,但不可無限期停擺。
自費醫療器材推陳出新,不過同一種醫材、在不同醫院價格卻差很大,為了改善收費亂象,健保要對民眾自付差額醫材訂定上限卻引發醫界反彈。
「每一家醫院的那個價錢都不一樣,你如果說訂一個價錢(上限)的話,醫生比較不會亂來。」「比較不會被喊價。」民眾表示。
這回健保署是針對4大科8類、352項健保部份給付,民眾自付差額的醫材訂出自費上限政策,其中又以心臟內科、外科醫材自費上限為最多。
消基會秘書長吳榮達表示,「像我昨天看到一個眼睛的部分,最高的是9萬多塊,最低的是6萬多塊,這個差距非常非常大。在資訊不對等情況之下,我們是贊成主管機關來訂一個上限。」
心臟科醫師表示,心臟科常用的醫材多從歐美進口,除了考量關稅等成本,產地的不同價也會有價差,像是心臟支架,扣掉健保給付1.5萬後,自費的價差約5到7萬,心臟節律器也會因功能及蓄電量的不同,價格有所差別,如果再將每個醫院的進貨成本等因素考量等進去,實在很難完全比較。
臺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謂文表示,「有些醫院它可能使用量比較大,它可能可以跟廠商,拿到比較便宜的成本;有的醫院它可能是使用量比較小,它議價可能就會遇到比較高的成本。健保署其實在網路上,都有訂立所謂的比較網,原則上如果患者或家屬對價格是非常在意的話,可以上網比價。」
消基會認為,針對有爭議自付差額醫材暫緩是全員共識,但不可無限期,建議自付差額上限新制應於12月底前上路。
自費醫療器材推陳出新,不過同一種醫材、在不同醫院價格卻差很大,為了改善收費亂象,健保要對民眾自付差額醫材訂定上限卻引發醫界反彈。
「每一家醫院的那個價錢都不一樣,你如果說訂一個價錢(上限)的話,醫生比較不會亂來。」「比較不會被喊價。」民眾表示。
這回健保署是針對4大科8類、352項健保部份給付,民眾自付差額的醫材訂出自費上限政策,其中又以心臟內科、外科醫材自費上限為最多。
消基會秘書長吳榮達表示,「像我昨天看到一個眼睛的部分,最高的是9萬多塊,最低的是6萬多塊,這個差距非常非常大。在資訊不對等情況之下,我們是贊成主管機關來訂一個上限。」
心臟科醫師表示,心臟科常用的醫材多從歐美進口,除了考量關稅等成本,產地的不同價也會有價差,像是心臟支架,扣掉健保給付1.5萬後,自費的價差約5到7萬,心臟節律器也會因功能及蓄電量的不同,價格有所差別,如果再將每個醫院的進貨成本等因素考量等進去,實在很難完全比較。
臺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謂文表示,「有些醫院它可能使用量比較大,它可能可以跟廠商,拿到比較便宜的成本;有的醫院它可能是使用量比較小,它議價可能就會遇到比較高的成本。健保署其實在網路上,都有訂立所謂的比較網,原則上如果患者或家屬對價格是非常在意的話,可以上網比價。」
消基會認為,針對有爭議自付差額醫材暫緩是全員共識,但不可無限期,建議自付差額上限新制應於12月底前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