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絕保育類「台灣狐蝠」 粗估約2百隻以內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台灣特有種亞種「台灣狐蝠」是屬於瀕絕保育類,研究團隊經過一年調查,在花蓮紀錄到穩定族群,若加上龜山島、綠島族群,透過相關的生物跡證,樂觀粗估計大約在200隻以內。
大大的眼睛,微尖的嘴,肩頸部有金黃或白色短毛,牠是台灣原生特有種的蝙蝠中少數吃果實的族群,群居在樹林裡。研究團隊經過一年調查,在龜山島、綠島及花蓮市區,發現牠的蹤跡,樂觀粗估數量已來到近兩百隻。農委會特生中心主祕鄭錫奇說:「捕獵或棲地的破壞而造成那時候的族群量相當相當的少,少到真的是可能不到一百隻,粗估目前比以前現象好一點,是頂多樂觀一點大概一兩百隻左右啦。」
由於受到不當獵捕,棲地破壞,台灣狐蝠的數量急遽減少。但最近一次的調查,研究團隊意外發現,牠們能從18公里外的森林,飛行到花蓮市區覓食,如果棲地環境能逐漸改善,也許有機會逐漸恢復到族群得永續生存的數量。鄭錫奇認為,「能繁殖達到我們剛剛講的一兩千隻的永續族群量,所以棲地就很重要,綠島、龜山島跟花蓮市區跟周邊山區這些棲地能不能保存?甚至把它優化,增加牠可以棲息的地方,牠可以覓食的植物的話,我相信牠們可以慢慢恢復到一定我們剛剛講那個族群的量,可是時間可能要拉長一點。」
台灣狐蝠在台灣的三處棲地,多以稜果榕為主食,被列為瀕絕保育類。蝙蝠專家鄭錫奇指出,牠是重要的種子和花粉傳播者,負有森林的拓展和維持功能,未來希望能透過更多的研究證據,改善與優化棲地,早日讓牠脫臨瀕危的名單,也能創造生態的雙贏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