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塔一命 張維倫守護東莒島燈塔
朱鳳治 吳其昌 / 馬祖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今天的「馬祖YAHO」專題,來看到四鄉五島的相對位置,我們要從人口最多的南竿,坐船五十分鐘到東莒島。島上遊客必訪的景點就是已經矗立了147年的東莒島燈塔,這座古老的英式燈塔,是由今年才39歲的張維倫來守護。他也是全台灣最年輕的燈塔主任,來看看這份外人眼中浪漫又無聊的工作,燈塔守護者如何堅持下去。
交通部航港局東莒島燈塔主任張維倫解釋:「透過這個單向感應電動機,然後這個檢輸機,然後讓它去做旋轉就帶動它,就是一個動力讓它去做旋轉。」
在機器帶動下,365天運轉不間斷的東莒島燈塔,展開夜裡的重責大任。每19.5秒閃爍一次的燈號,是它專屬的全球IP認證,靠著這個發光頻率,船隻就可以找到依歸的方向。張維倫說:「它是轉一周19.5秒,每個(燈塔)都不一樣。」
在燈塔的心臟部位細心擦拭,負責張羅燈塔大小事的主任張維倫,校長兼撞鐘,還得隨時變成導覽員向遊客介紹。他表示:「全台灣其實燈塔來講,我們這邊是館藏最豐富的,其他燈塔本來都沒有,陸陸續續建置,像在三貂角才有。」
已經矗立147年的東莒燈塔,是一座英式建築,它除了是國定古蹟,也是全台擁有最豐富館藏的燈塔。當初張維倫從兩百多萬人的台北,隻身來到人口不過一千人的東莒島,一個月還只能回家一次。張維倫說:「是不會去想放棄啦,不會有那個念頭,因為會是喜歡工作,會是喜歡,那你說與其說放棄不如做轉換。」
念頭轉換後,張維倫對這份工作有了使命感,更漸漸產生了情感的連結,甚至感受到燈塔帶給他的生命力,所以現在要進一步傳承下去。張維倫表示:「例如半夜起床出來看燈塔,或者各種角度去看燈塔,那其實會感覺它有某種生命力,然後包含很多前輩的傳承,它的意義已經變成是一個類似我之間跟它的連結,一個感情的連繫。」
跟著張維倫一起油漆燈塔,幾位帶著濃厚馬祖口音的技工,受到這位從台灣來的主任感召,共同為守護燈塔盡一份力量。
交通部航港局東莒島燈塔技工劉政龍說:「我們這邊南風吹得很厲害就很潮濕,他就會問說要不要買一些東西,他會幫我們添購一些福利。」
跟島上的標語 「同島一命」 一樣,張維倫也和東莒燈塔「同塔一命」,對他來說,這早已經是份割捨不了的情感,日復一日,守望大海,替航海人照亮回家的那條路。
交通部航港局東莒島燈塔主任張維倫解釋:「透過這個單向感應電動機,然後這個檢輸機,然後讓它去做旋轉就帶動它,就是一個動力讓它去做旋轉。」
在機器帶動下,365天運轉不間斷的東莒島燈塔,展開夜裡的重責大任。每19.5秒閃爍一次的燈號,是它專屬的全球IP認證,靠著這個發光頻率,船隻就可以找到依歸的方向。張維倫說:「它是轉一周19.5秒,每個(燈塔)都不一樣。」
在燈塔的心臟部位細心擦拭,負責張羅燈塔大小事的主任張維倫,校長兼撞鐘,還得隨時變成導覽員向遊客介紹。他表示:「全台灣其實燈塔來講,我們這邊是館藏最豐富的,其他燈塔本來都沒有,陸陸續續建置,像在三貂角才有。」
已經矗立147年的東莒燈塔,是一座英式建築,它除了是國定古蹟,也是全台擁有最豐富館藏的燈塔。當初張維倫從兩百多萬人的台北,隻身來到人口不過一千人的東莒島,一個月還只能回家一次。張維倫說:「是不會去想放棄啦,不會有那個念頭,因為會是喜歡工作,會是喜歡,那你說與其說放棄不如做轉換。」
念頭轉換後,張維倫對這份工作有了使命感,更漸漸產生了情感的連結,甚至感受到燈塔帶給他的生命力,所以現在要進一步傳承下去。張維倫表示:「例如半夜起床出來看燈塔,或者各種角度去看燈塔,那其實會感覺它有某種生命力,然後包含很多前輩的傳承,它的意義已經變成是一個類似我之間跟它的連結,一個感情的連繫。」
跟著張維倫一起油漆燈塔,幾位帶著濃厚馬祖口音的技工,受到這位從台灣來的主任感召,共同為守護燈塔盡一份力量。
交通部航港局東莒島燈塔技工劉政龍說:「我們這邊南風吹得很厲害就很潮濕,他就會問說要不要買一些東西,他會幫我們添購一些福利。」
跟島上的標語 「同島一命」 一樣,張維倫也和東莒燈塔「同塔一命」,對他來說,這早已經是份割捨不了的情感,日復一日,守望大海,替航海人照亮回家的那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