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育馬糞海膽的生態資源,澎湖縣只在七八月開放採捕,不過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發現,幾乎在開放後三天內就被採光。學者認為,要讓海膽資源永續,光訂禁捕期沒有用,應該進行社區自主管理,澎湖縣農漁局則表示會努力朝這個方向推動。 馬糞海膽堆放在路上,民眾拿著工具,先輕輕敲碎外殼,接著小心翼翼取出海膽,最後再加以清洗。澎湖縣7月1日一開放採捕馬糞海膽,漁港旁就出現這樣的景象,雖然採摘期長達兩個月,但學者觀察,差不多在開放三天內海膽就被抓光,這讓學者憂心光是禁捕不夠,應推動社區自主管理、劃設保育區。 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理事長鄭明修表示,「我們可能三天就採完了,這樣的話,你就不是叫永續性的採捕法。社區劃出自己的保育區,那也許劃兩個區,今年採這個、明年就是採B區,讓這個另外一區就是種源庫的概念。」 鄭明修認為,要讓海膽資源永續,不能只規定採捕期以及採捕八公分以上的海膽,需有更精緻的配套,而漁業署也表示,曾建議澎湖縣政府這樣做。 農委會漁業署漁政組組長施俊毅回應,「我們還是認為,不要用像現在這種奧林匹克式的採捕,你一開放,大家就像賽跑一樣比誰採得比較多,應該是我們來訂定一個合理的採捕量。」 澎湖縣農漁局表示,從去年就在烏崁推動社區自主管理、限制捕撈,會先從三社區試辦,再逐步擴大。 澎湖縣農漁局副局長林文藻表示,「以這三個社區為典範,去推演到其他社區,形成一個帶狀的保護區。」 長年研究珊瑚的鄭明修指出,四五十年前澎湖約有兩億顆馬糞海膽,毫無節制捕撈造成資源枯竭,若海膽銳減會造成藻類增生,直接衝擊珊瑚生存,當食物鏈大亂時,珊瑚生態系就可能面臨崩毀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