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港宵禁、容量將滿 高市爭取「高雄大機場」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高雄小港國際機場運量年年增加,但長年宵禁、貨物無法從高雄進出,市府積極推動「高雄大機場」政策,除了市長韓國瑜建議在彌陀地區蓋新機場,台南以南軍用民用機場也都列入評估,不過學者認為,小港機場國內航廈如果充分運用,運量還夠因應,將來朝解除宵禁等方向來努力,可能比蓋新機場適合。
飛機起降,載運民眾,高雄小港國際機場年年運量增加,高雄航空站表示,去年光國際線的運量就約490萬人次,今年預估達550萬人,依歷年狀況來看,國際線航廈容量幾年內就會到極限,加上小港機場宵禁問題,高雄市長韓國瑜提出新蓋機場的想法,更點出考慮的地點之一選在彌陀區。
高雄航空站副主任孫翼中說,「預估是每一年都是有7到8%的成長,如果按照這種進度,當然很快我們國際線就會到達那個航廈最高容量。」
民航局核定高雄國際機場2035年整體規劃,完成後可提供1100萬運量,不過市府認為,南部許多科學園區,產業發展的貨運需求因小港機場宵禁受限,加上高雄地理位置可吸引更多東南亞旅客,除了彌陀地區以外,台南以南軍用、民用機場也都納入考量。
高雄市政府交通局主祕黃榮輝表示,「地點的部份當然從台南,到高雄跟屏東,都可以作為選擇,那在高雄的部份,當然當初有考慮一些地方,在北高雄的岡山、彌陀,都曾經被考慮,那市政府這邊希望跟可以跟民航局做一些合作,把一些可行的方案提供給民航局,再依照這個流程去做綜合評估。」
長榮大學航管系教授黃泰林則指出,「不考量宵禁,不考量就是說大運量的航空器來落地的話,假如說(國際線)有一部份,也把它移轉到國內航廈的話呢,我覺得短期5到10年是還可以承受,再加上2035年那個優化計畫,所以我的看法就是說,以優化目前的會是比較快的。」學者認為,市府雖然樂觀看待新機場帶來的利多,但桃園機場航班選擇多、票價較便宜是優勢,即使新機場主打替桃機分流,也得考量消費者意願,加上蓋新機場所費不貲,從原有的機場著手所耗費的人力、成本可能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