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赴東南亞當交換生 大幅成長近1倍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政府力推新南向,在教育方面有了明顯成果,教育部最新統計,前往東南亞國家當交換生的大學生,106學年度比105學年度多了626人,年成長98%,其中赴東南亞交換學生最多的是亞洲大學,校方表示接軌就業是主因之一。
坐在學校大廳和國際學院院長話家常的,就是來自東南亞國家的交換學生,分別來自印尼和印度的他們,來到台灣當起交換生,他們說除了被台灣的人情味和環境吸引,最重要的是回國之後,可以把所學和專業接軌。
印尼籍交換學生 Sakinah Nur表示,「會選擇台灣來唸,最主要是因為我自己是亞洲印尼人,所以到亞洲的台灣,會讓他覺得,從亞洲觀點做個比較觀點,在心理學上會有什麼不同的想法。」印度籍交換生 Mosiur Rahaman也說,「因為印度,尤其在高等學府、大學、研究所階段,強調是理論層面,以前還沒來之前知道台灣很重視實務訓練。」
亞洲大學力推「雙印政策」,更積極與印尼、印度學校密切交流,外籍交換生認為,台灣的教學除了可以滿足當地產業需求,特色學程多元,另外學費甚至比當地便宜,成了來台主因。
而台灣學生前往東南亞國家更是大幅成長,根據教育部統計,105到106學年度,申請獎助學金的交換生人數成長兩成,其中增加人次最多的在東協以及南亞國家,兩地區加起來成長率近98%,其中申請人數最多的,第一名是亞洲大學,台大居次。

亞洲大學國際學院外籍生輔導師 許侶盈指出,「台灣學生覺得我們都是亞洲人,可能在相處上或是平常對待之道,會感覺跟當地關係更親近點。」
亞洲大學表示,對台灣前往東南亞交流的學生而言,不僅可以深入體驗當地文化,花費也比旅遊便宜。另外對當地印象改變,加上學校要求可以照意願選擇交換的時間,尤其東南亞經濟崛起,可以和就業接軌。亞洲大學國際學院院長 陳英輝說,「交換學習之後讓他們原來的固定思維,產生很大改變,交換學生回來就會發現說,他們的認知跟實際體驗有很大轉變。」
校方表示東南亞國家位居亞太樞紐,加上多元種族融合,距離也不算遠,成為交換學生的熱區,而透過交換方式,也可以讓學生打開國際觀,也提早為職場鋪路。

坐在學校大廳和國際學院院長話家常的,就是來自東南亞國家的交換學生,分別來自印尼和印度的他們,來到台灣當起交換生,他們說除了被台灣的人情味和環境吸引,最重要的是回國之後,可以把所學和專業接軌。
印尼籍交換學生 Sakinah Nur表示,「會選擇台灣來唸,最主要是因為我自己是亞洲印尼人,所以到亞洲的台灣,會讓他覺得,從亞洲觀點做個比較觀點,在心理學上會有什麼不同的想法。」印度籍交換生 Mosiur Rahaman也說,「因為印度,尤其在高等學府、大學、研究所階段,強調是理論層面,以前還沒來之前知道台灣很重視實務訓練。」
亞洲大學力推「雙印政策」,更積極與印尼、印度學校密切交流,外籍交換生認為,台灣的教學除了可以滿足當地產業需求,特色學程多元,另外學費甚至比當地便宜,成了來台主因。
而台灣學生前往東南亞國家更是大幅成長,根據教育部統計,105到106學年度,申請獎助學金的交換生人數成長兩成,其中增加人次最多的在東協以及南亞國家,兩地區加起來成長率近98%,其中申請人數最多的,第一名是亞洲大學,台大居次。

亞洲大學國際學院外籍生輔導師 許侶盈指出,「台灣學生覺得我們都是亞洲人,可能在相處上或是平常對待之道,會感覺跟當地關係更親近點。」
亞洲大學表示,對台灣前往東南亞交流的學生而言,不僅可以深入體驗當地文化,花費也比旅遊便宜。另外對當地印象改變,加上學校要求可以照意願選擇交換的時間,尤其東南亞經濟崛起,可以和就業接軌。亞洲大學國際學院院長 陳英輝說,「交換學習之後讓他們原來的固定思維,產生很大改變,交換學生回來就會發現說,他們的認知跟實際體驗有很大轉變。」
校方表示東南亞國家位居亞太樞紐,加上多元種族融合,距離也不算遠,成為交換學生的熱區,而透過交換方式,也可以讓學生打開國際觀,也提早為職場鋪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