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底開始,觀光局接連出三波旅遊補助,希望振興國旅市場,第三波、四到六月的春遊補助,還和地方政府合作加碼,到小鎮或是離島旅遊另有加碼,但是國人反應卻不如期。
旅客說:「會比較想要在國外吧,對因為感覺花同樣的價錢,在國外會比較,感覺個人啦,我個人會覺得在國外會比較好。」「一些旅遊的景點的一些規劃還有一些路線,我覺得那才重要。」
旅行商業同業公會分析,觀光局這次春遊補助,與地方政府合作,各地推出的時程以及內容都不同,容易讓旅客混淆,而四到六月本來就是國民旅遊旺季,有學校畢業旅行,加上中客團回流,業界遊覽車已經不夠用,另外春遊補助款總量有限,很多業者乾脆不參加,以免先墊款後又收不到錢。
旅行商業同業公會全聯會發言人 呂中豪表示,「話題在聊的過程就可能不是在聊說,我們要去哪裡玩,而是在講說哪裡有補助,旅行業者每一天再去了解哪裡要有補助,而不是說哪裡對消費者來說是很好玩的景點。」
世新大學觀光系副教授 陳家瑜表示,「台灣本身景點的特色或者是主題其實還是要慢慢把它開發出來,那就長期而言,這才會對國旅市場會有一個比較健康的發展。」
學者認為目前台灣觀光市場上,不論是近年盛行的天空步道,彩繪村、或是各地的老街,夜市,相似度都太高,缺乏觀光亮點,觀光局要避免一再補助,讓市場疲乏,應該協助地方調整觀光體質,對本地客或國際觀光客才會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