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減碳 環署:2020年徵碳稅是選項之一
林靜梅 莊志成 王興中 / 台北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今年在波瀾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才結束不久,各國代表努力商討減碳大計,今年環保署代理署長蔡鴻德也前往參加會議,對於國內該如何減碳,除了訂定六大部門減碳行動,也傳出思考要加徵碳稅,環保署認為加徵碳稅,可以挹注減碳的經費,不過財政部下午澄清,表示沒這麼快推動。
2015年通過的巴黎氣候協定,相隔3年,各國代表繼續在波蘭舉行的氣候變遷大會上,討論如何落實的行動方案,國內目前減碳,除了已訂定六大部門減碳行動,也有不少聲音建議應該開徵碳稅,對此環保署表示,這是選項之一,若有這筆稅收,確實可挹注減碳工作的推動。
環保署代理署長蔡鴻德表示,「挹注我們這個整個溫室氣體減量基金,那可能就不一樣,我們做起來,那個可能速度會更快一點,也還是有很多其他的面向裡頭必須要靠這一筆基金,才有辦法去做事情。」
環保署指出,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已經要求財政部,在2020年提出課徵碳稅或是能源稅的規劃,但財政部卻說沒這麼快推動。
財政部長蘇建榮表示,「因為碳稅的推出,基本上還有其他稅制的配合配套,這不是說要推出來就推出來,還有其他稅制整個,這是一個非常大稅制的變革。所以目前2020基本上我們目前沒有這個規劃。」
事實上國民黨政府曾在2009年提出開徵碳稅的構想,但當時民眾憂心用電用油價格會飆升,反彈聲浪大,後來行政院長吳敦義宣布推動沒有時間表。學者認為,加徵碳稅就算向大企業課徵,但通常會轉嫁到小老百姓身上,因此沒有足夠配套很難貿然推動。
台大大氣系教授徐光蓉表示,「對消費者想要課徵碳稅,也希望政府告訴我們,對大企業他們採取了什麼樣的手段,一個稅或是一個管理辦法出來,一定會有人受到衝擊,但是這個衝擊是不是公平、是不是會讓弱勢的人更弱勢?」
環保署指出,包括德國、丹麥、日本和英國,有課徵碳稅或能源稅,其中英國實施後確實有達到減碳效果,但徐光蓉教授認為,如果開徵碳稅的目的講不清楚,並且缺乏公平性,就會讓民眾覺得是政府只是要加稅,難以接受。
2015年通過的巴黎氣候協定,相隔3年,各國代表繼續在波蘭舉行的氣候變遷大會上,討論如何落實的行動方案,國內目前減碳,除了已訂定六大部門減碳行動,也有不少聲音建議應該開徵碳稅,對此環保署表示,這是選項之一,若有這筆稅收,確實可挹注減碳工作的推動。
環保署代理署長蔡鴻德表示,「挹注我們這個整個溫室氣體減量基金,那可能就不一樣,我們做起來,那個可能速度會更快一點,也還是有很多其他的面向裡頭必須要靠這一筆基金,才有辦法去做事情。」
環保署指出,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已經要求財政部,在2020年提出課徵碳稅或是能源稅的規劃,但財政部卻說沒這麼快推動。
財政部長蘇建榮表示,「因為碳稅的推出,基本上還有其他稅制的配合配套,這不是說要推出來就推出來,還有其他稅制整個,這是一個非常大稅制的變革。所以目前2020基本上我們目前沒有這個規劃。」
事實上國民黨政府曾在2009年提出開徵碳稅的構想,但當時民眾憂心用電用油價格會飆升,反彈聲浪大,後來行政院長吳敦義宣布推動沒有時間表。學者認為,加徵碳稅就算向大企業課徵,但通常會轉嫁到小老百姓身上,因此沒有足夠配套很難貿然推動。
台大大氣系教授徐光蓉表示,「對消費者想要課徵碳稅,也希望政府告訴我們,對大企業他們採取了什麼樣的手段,一個稅或是一個管理辦法出來,一定會有人受到衝擊,但是這個衝擊是不是公平、是不是會讓弱勢的人更弱勢?」
環保署指出,包括德國、丹麥、日本和英國,有課徵碳稅或能源稅,其中英國實施後確實有達到減碳效果,但徐光蓉教授認為,如果開徵碳稅的目的講不清楚,並且缺乏公平性,就會讓民眾覺得是政府只是要加稅,難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