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忽視雙性者 監院糾正衛福內政部
陳姝君 陳立峰 / 台北報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監察院今天通過糾正衛福部及內政部,長久忽視雙性族群的存在,在出生登記時就要求必須登記性別,造成許多兒童過早接受器官摘除手術,違反人權,要求檢討,也建議身分證改版時應一併修正。
有些嬰兒一出生,有男也有女的性特徵,不少父母會要求醫師直接依照父母意願,只保留某一性別的性器官,才能符合出生登記上的男或女性別登記,監察院調查發現,不少雙性人成人之後,困擾不少,認為衛福部長久以來未能制定相關醫療指引,導致雙性兒童過早接受非必要手術,侵害幼童人權也違反國際公約,有重大違失,監察委員高鳳仙說,「讓雙性的孩子跟他們的父母都能有多一個選擇,我可以選擇一個不登記性別,等到他長大有自主能力,他可以決定變更,而且不需要任何醫生的同意。」
監察院指出,聯合國資料顯示,天生性器官或染色體等性特徵不符合典型的男性或女生,人口約占0.05%到1.7%,推估台灣有40萬雙性人,但台灣長期以來忽視雙性人人權,因而糾正衛福部和內政部,建議在出生登記制度或即將改版的身分證,進行適度修改。
監察院也認為,政府有必要針對我國雙性人面對的處境深入了解研究,也應宣導社會正視雙性人天生的多樣性,給予更多尊重。
有些嬰兒一出生,有男也有女的性特徵,不少父母會要求醫師直接依照父母意願,只保留某一性別的性器官,才能符合出生登記上的男或女性別登記,監察院調查發現,不少雙性人成人之後,困擾不少,認為衛福部長久以來未能制定相關醫療指引,導致雙性兒童過早接受非必要手術,侵害幼童人權也違反國際公約,有重大違失,監察委員高鳳仙說,「讓雙性的孩子跟他們的父母都能有多一個選擇,我可以選擇一個不登記性別,等到他長大有自主能力,他可以決定變更,而且不需要任何醫生的同意。」
監察院指出,聯合國資料顯示,天生性器官或染色體等性特徵不符合典型的男性或女生,人口約占0.05%到1.7%,推估台灣有40萬雙性人,但台灣長期以來忽視雙性人人權,因而糾正衛福部和內政部,建議在出生登記制度或即將改版的身分證,進行適度修改。
監察院也認為,政府有必要針對我國雙性人面對的處境深入了解研究,也應宣導社會正視雙性人天生的多樣性,給予更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