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
-
成功將皮膚細胞轉化為卵子 美研究有望成不孕症、同志生育曙光
|文教科技美國科學家近期成功找到能將人體皮膚細胞轉化為卵子的方式,後續只要再透過體外受精技術,就能夠製造出胚胎。由於使用的皮膚細胞不限制性別,若該技術成熟可行,包含男同志、不孕症患者均可成功孕育擁有自己與伴侶DNA的胚胎。不過由於該技術仍存在許多侷限性,研究團隊估計,至少仍須10年以上才能進入臨床實驗階段。
-
政院拍板「好孕3方案」 民團籲從公托、工時著手改善
|生活為了鼓勵年輕人敢婚敢生,行政院會今(18)日拍板通過「好孕3方案」,包括生育補助一胎要達10萬元、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3.0,以及醫療性生育保存補助,目標力拚明(2026)年新生兒數止跌。不過,民團認為發錢完全無法提振生育率,多國研究實證唯有公托普及、減少工時及促進育兒平衡才有效。
-
中央生育補助增至每胎10萬元 好孕3方案一次看
|生活行政院今(18)日拍板通過「好孕3方案」,加碼生育、試管嬰兒及癌友取精卵補助。其中生育補助方面,未來不論投保類型,女性國人每生1胎均可領10萬元補助,且無社會保險者亦適用,預計明(2026)年1月1日起上路。新制上路後,若加上地方政府現行生育補助,估計雙北與台東民眾首胎最多將可領到14萬元。
-
生育補助提高至每胎10萬 托育聯盟:現金政策難催生
|社福人權少子女化已成國安危機,行政院會拍板通過「好孕3方案」,規劃讓女性國人生育可請領社會保險生育給付加計生育補助,每胎均能達到10萬元;未滿39歲執行試管嬰兒療程各胎首次申請補助將提高到15萬元;另外醫療性生育保存補助也加碼到每案7萬,預計2026年元旦上路。
-
雲林2年6億催生計畫 「萬寶龍」提前達標
|社福人權因應少子化,雲縣府2024年起推出「2年6億催生增產雲林萬寶龍」生育津貼計畫,前3胎領6萬元、第4胎起加碼至13萬元作為鼓勵生育,2024年新生兒比2023年增加1倍,而到今(2025)年8月中旬已達成1萬名新生兒目標。對此雲縣府表示,今年12月31日前出生都可領加碼補助,縣府也積極打造友善育兒環境,希望家長放心生安心養。
-
草屯明年起推兒童生日禮金 1至5歲童可領2萬元
|地方少子化浪潮下,催生之外還要「留人」。南投縣草屯鎮公所宣布,除了既有每胎4到7萬的生育津貼外,明(2026)年開始1至5歲兒童還可以領到每年2萬元的生日禮金,等鎮代會通過就能實施。對此家長看法不一;學者則建議要同步提升教育環境才能見效。
-
18至40歲乳癌、血癌患者 9月起保存精卵可獲補助
|社福人權國人罹癌有年輕化趨勢,為協助癌友減輕進行「生育保存療程」的經濟負擔,衛福部宣布,自9月1日起開辦「醫療性生育保存補助試辦方案」,針對具我國籍、18歲到40歲乳癌或血液癌患者,提供取卵療程,或取精處置保存補助,預估首年會有600位癌友受惠。
-
國健署擬擴大試管嬰兒補助 減輕不孕夫妻經濟壓力
|社福人權台灣晚婚、晚育成為常態,高齡懷孕難度也上升,國健署統計,去(2024)年台灣婦女第1胎生育年齡為31.7歲,比20年前增加5歲,平均每7對夫妻就有1對不孕,且內政部統計,台灣人口總數已經連續19個月負成長,少子女化已經成為國安危機。國健署強調,正研擬擴大試管嬰兒補助,減輕不孕症夫妻的經濟壓力。
-
美國胚胎冷凍30年獲新生 創「最年長嬰兒」紀錄
|全球美國一名男嬰是來自30年前的冷凍胚胎,在2024年底被不孕夫妻領養,直到今(2025)年7月底才誕生,打破人類冷凍胚胎成功出生的最久紀錄。而被封為「世界年齡最大嬰兒」的他,父母都說,就像活在科幻電影裡一樣。
-
南韓生育治療產業蓬勃發展 BBC:低生育率造就產婦高齡化
|全球南韓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甚至出生率直到去(2024)年才終結連9年下滑趨勢出現小幅回升。不過近年當地生育治療產業卻蓬勃發展,首爾甚至每6名新生兒就有1名透過人工受孕誕生。BBC報導指出,多數南韓民眾年輕時,因長時間工作與經濟壓力,無法負擔生養兒女費用;等到終於有能力養育孩子時,卻又因年紀等問題而容易出現生育障礙,必須藉由治療來幫助懷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