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駐處因名稱陷2年僵局 外交部: 秉持開放態度務實討論
總統賴清德去(2024)年11月歡迎愛沙尼亞國會訪台,表示「在團結歐盟及全球理念,相近夥伴的力量上,愛沙尼亞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去年11月愛沙尼亞國會外委會首度組團訪台,主席梅馬侃(Marko Mihkelson)更喊話,希望台愛兩國能互設立駐處。不過卡關2年的代表處議題,根據外媒《日經亞洲》的報導,似乎在命名上談不攏進而停擺,台灣方面希望沿用立陶宛模式,以「台灣代表處」之名設立,但愛沙尼亞卻憂心中國報復,堅持使用「台北」。
外交部發言人蕭光偉指出,「外交部也將秉持開放態度,願與愛沙尼亞基於互惠合作的精神,務實討論加強雙邊關係,與增進相互瞭解的具體做法。」
根據資料顯示,2024年台灣出口到愛國貿易額約4千919萬7712美元,進口約3千355萬1490美元,呈現貿易順差。專家認為,愛沙尼亞的數位化與資訊安全,在歐洲國家中扮演了積極的角色,繼立陶宛之後,台灣若想找出下個階段的有利於台歐交流的「獨角獸」,我們更應該提早投資,讓交流更緊密。
台灣歐盟中心執行長鄭家慶說:「他們的數位公民的部分,是一個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就是對很多台商要進入歐洲市場來說,如果可以不用做這個所謂的移民簽,或是相關商務的便捷性更高的話,那或者透過這個數位公民的部分可以做更多的連結,人與人的交流跟商業的推進要同時並進。」
而中方針對駐館名稱對台灣施壓並非首次, 2017年,台灣有5個駐外館處,包括奈及利亞、巴林、厄瓜多、杜拜與約旦,都因使用「中華民國」或「台灣」名稱,而遭到中國要求改名;2023年,駐斐濟代表處一度有望恢復使用「中華民國(台灣)」,卻仍失敗收場,改回駐斐濟台北商務辦事處。
最近一次,是今(2025)年我駐南非代表處的官方網站名稱,直接被改為「台北商務辦事處」,甚至遭到當地政府要求必須遷離首都。
與其糾結於名稱,專家建議,與愛沙尼亞的交流應聚焦強化實質關係,提高台灣在該國的能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