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後,災民重建的漫長考驗【獨立特派員】
馬太鞍青年組自救會災後自力重建
花蓮馬太鞍溪潰壩後,洪水挾帶泥流侵襲光復鄉多個部落。災後第一時間,馬太鞍部落青年組成自救會,依年齡階層分工,組織救援、整備物資,並在光復國小設立臨時據點。居民林輝國表示,政府救援遲緩、資訊落差嚴重,部落只能自力救災。受災戶暫住校舍走廊,彼此照應。歷經洪水侵襲的創傷仍歷歷在目,他們選擇相互扶持,盼能重建家園。

縣長災後首度現身民眾批應變失當
災後第十一天,花蓮縣長徐榛蔚首度與災民面對面,出席部落自救會舉辦的說明會。現場民眾擠滿光復國小禮堂,除馬太鞍外,鄰近部落代表也前來關切。會中居民質疑縣府未及時投入救災、資訊不透明。
徐榛蔚強調縣府「已全力投入」,但對安置與重建缺乏具體說明,引發不滿。居民張先生直言,這些天都是村民自行調度機具清淤;蔡智輝則批評,政府只會「紙上談兵」,基層幹部早已疲於奔命。
安置爭議不斷學者籲重視文化脈絡
針對災後安置,徐榛蔚表示,短期以收容所與旅宿安置,中期可申請中繼屋或領取租屋補貼。但多數居民對方案存疑,認為安置地點離原鄉過遠,恐斷裂生活與文化連結。有人質疑,為何不就近使用花蓮糖廠設施。縣府雖勘選台糖土地為中繼屋基地,卻仍未完成災民造冊。
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盈豪指出,災情掌握不清將影響重建策略。他強調,安置不只是提供屋舍,更需兼顧生活、生計與文化延續,建立居民共同討論與參與的機制,才是長遠穩定之道。
光復商工成重災區校舍安置漏洞浮現
光復商工是此次災情最嚴重的學校之一。校長陳德明指出,校地6.2公頃全遭泥水覆蓋,淤泥深達1.3公尺,清除量估逾五萬立方公尺。該校被指定為撤離安置中心,卻在洪水中全數進水,師生與收容居民緊急撤離到大進國小。根據規定,安置處所應由公所依安全評估選定,但此次選址暴露地方防災體系的漏洞。
在國軍協助下,校園逐步清理,預計國慶連假後全面復課。光復國中校長黃建榮指出,校園環境已恢復九成以上,但戶外場地仍嚴重受損。至10月14日止,光復鄉七所中小學與光復商工均已復課,幼兒園復學率超過七成。

校舍兼作安置所教育與居住兩難
部分學校仍兼作災民安置所,面臨「上課與住宿並行」困境。光復國小校長黃彤芳表示,校方以分區動線讓學生與災民分流。芥菜種會防救災服務中心主任吳秉翰指出,應兼顧學童就學與居民安置,讓校舍在災後同時發揮避難與教育功能。他強調,救助應以災民需求為中心,而非外部決定。
芥菜種會志工進入災區協助長者清理屋舍。根據台鐵統計,災後十二天內,光復車站進出人次達35.7萬,顯示各地志工踴躍投入,但人力調度混亂,也反映出災區現場管理的挑戰。

重建進入深水區專業援助接力進場
隨著清淤告一段落,災區需求轉向修繕與心理重建。吳秉翰表示,下一階段需水電、土木與心理輔導等專業人力協助居民復原。水電志工陳慧如指出,物資管理與人員輪值是最大挑戰,亟需穩定的協調平台。
中央前進協調所新任協調官季連成開始每日召開記者會,讓救災資訊更透明。但對失去家園的居民而言,重建不僅是硬體修復,更是生活與文化的再出發。從泥濘到重生,花蓮的復原之路仍漫長,亟待社會持續關注與陪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