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堰塞湖解除紅色警戒 前進協調所退場
公視記者游騐慈在現場指出,「這裡是馬太鞍溪橋臨時便道,昨天晚上因為溢流水一度淹過路面,後來水退了,目前工程人員正在清理積土。」
22日一早,許多民眾不知道馬太鞍溪橋臨時便道封閉,還是開車前往,直到看到告示牌才知道,只能繞道而行,也造成狹窄的193縣道一度塞車。
當地民眾鍾先生表示,「會多個40幾分鐘,不方便,碰到這個災難也沒辦法。」
當地民眾洪小姐指出,「趕快通車,比較方便。」
當地民眾鍾先生則說,「因為那193要繞一大圈,變成這樣去,所以很麻煩。」
為避免民眾交通不便,交通部公路局工程人員努力搶通馬太鞍溪橋臨時便道,在中午恢復通車。中央前進協調所總協調官季連成表示,21日的水流是種挑戰和檢驗,能檢驗疏散、撤離,以及堤防和便道,所幸橋面、堤防和涵管都沒受到影響。
中央前進協調所總協調官季連成表示,「這個便橋可以抵擋住60萬噸的水下來的力量、衝擊力,昨天晚上是兩道洪峰,第1道沖下來的時候還可以接受,第2道更高溢過這個便橋,重點就是說你的橋,還能夠停在那個地方,沒有被沖毀掉。」
林保署在22日上午最新監測,馬太鞍溪堰塞湖水位高程1019.6公尺,下游坡度平穩,水位穩定,在評估解除紅色警戒的4個條件都已達標,因此正式調降為常態警戒。
中央前進協調所總協調官季連成指出,「昨天的這個堰塞湖溢流的確對我們來講是一個小小的檢驗,我們的工程是的確可以接受考驗的,現在我就特別宣布,我們馬太鞍溪的紅色警戒降調為常態。」
至少堰塞湖要處理,還在密集討論可行的工程解決方案,而光復這次重大災害,也讓中央前進協調所在當地進駐開設至今將滿1個月,總協調官季連成表示,任務也告一段落,前進協調所在22日退場,轉移至災後復原重建會報,但9大功能分組會常駐花蓮。
功成身退的季連成給自己的表現打80分,也點名國軍和志工的付出相當了不起,他強調即使心放不下,但工作要放下,交給接手的人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