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批月經平權不應標籤化 民團籲仿文化幣發「月經幣」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教育部目前每年編列2.5億元,執行「友善提供多元生理用品計畫」。立委與性平團體今(9)日表示,至今2年陸續傳出生理用品不多元、定點取用與不方便等問題。於10月11日「台灣女孩日」前夕,呼籲仿照「文化幣」,針對16到22歲女性發放1200點「月經幣」,作為生理用品消費折抵使用。
性別平等學生倡議連線成員、台大學生邵思宇表示,「以我自己為例,我每個月要使用約170元的衛生棉,吃掉90元的止痛藥,經期需求不應該以貧窮線來劃分。」
重視月經帶來的經濟負擔,邵思宇說,教育部2023年起推動大專弱勢學生助學計畫須納入生理用品,但指引不清形同虛設。
在中小學,也是2023年8月起,教育部推動免費多元生理用品計畫,而部分縣市也提供臨時免費生理用品的措施。
民進黨立委范雲表示,「發放生理用品給不利處境學生,可能會造成標籤化的效果,還有生理用品還是非常的不多元,定點取用也很不方便。」
性平團體與立委表示,執行面出現生理用品缺乏選擇性與標籤化作用,而月經平權更不該是救助,為此台灣不會教小孩行動聯盟再次提出「月經幣」政策,針對16到22歲女性發放1200點「月經幣」,作為生理用品消費折抵使用。
台灣不會教小孩行動聯盟理事江心怡指出,「希望從現在的補助慢慢的可以走向普及到平權,對我們來說16歲的女孩,她其實已經是有自主權了,她可以完完全全的為自己做主。」
衛福部社家署婦女福利及企劃組長楊秀川表示,「目前我們確實聚焦在所謂貧窮對象身上物資的提供,所以我想我們在操作的過程當中會再做審慎評估。」
「月經幣」能提供經濟補貼,更能確保女孩們的身體自主權與多元選擇,9月時也有民眾在公共政策平台提案,短短4天即達5000人連署,衛福部表示,尊重與認同月經幣的方向,將審慎評估,並在11月16日時回應提案。
洪詩宸/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