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花蓮災區臨時堤防完工 農業部估83%土石堆積崩塌區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馬太鞍溪堰塞湖目前暫無異狀,但根據農業部最新估算,土石總堆積量大約3億方,崩塌區佔83%最多,其他都流入中下游;災後河床平均淤高2公尺,佛祖街最高達2.6米。而3處受損堤防長達2860公尺,暫時堤防已全數修建完成,水利署指出目前是採取「三重保護」。

畫面中仍塵土飛揚,林保署4日持續出動空拍機,監測馬太鞍溪堰塞湖暫無異狀,但兩側坡面卻不太穩定。

根據農村水保署最新分析報告顯示,藍色為堰塞湖、紅色為崩塌區,總土砂堆積量3億多方,83%有2.5億方還在崩塌區,17%則堆積在中下游河道。

農業部農村水保署減災監測組長陳振宇表示,「期待它是分批,然後慢慢地這樣子流出來,就比較沒有問題,比較擔心如果是一次大量的流出,那傷害就會比較大一些。」

這幾天空拍畫面日更不中斷,都是由還待在孤立山谷裡的人員堅守崗位完成的,另外還有一支9人探勘隊挺進光復林道,正在靠近堰塞湖,即將在山難協會協助下,垂降到湖面取得最新數據。

農業部林保署花蓮分署長黃群策指出,「東部搜救委員會他們有一些繩索垂降的技術,我們應該會克服這個困難,應該在這兩天會到達湖區,來勘查堰塞湖的狀況。」

針對下游土砂堆積,水保署也指出光復市區是在古沖積扇前緣,災前,河床高程就已經比堤防內的農地跟市區還高,此次土砂也淤高光復市區旁河床,佛祖街最嚴重,淤高2.6公尺。而在連日趕工下,受損堤防2860公尺已全數修復,且採3層保護。

經濟部水利署長林元鵬表示,「在前方這個土堤,也會進行鋼網跟混凝土來灌製,這樣的話它的防水效果更好,這慣用在我們的隧道工程。」

透過新聞實驗室小組製作的動畫可見,堰塞湖潰決後,大水挾帶土石20分鐘,首波洪峰抵達馬太鞍溪橋,隨即將橋沖毀,不久後則水淹光復市區。

災後要如何保護民眾生命財產?中央表示,暫時堤防約3公尺高,可擋1公尺高水流,而河道清淤工作也不能停。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