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約6千萬噸洪水自海拔1000公尺傾洩而下,沖進光復鄉─亦是阿美族人的祖居地馬太鞍,帶走18條人命,將沿溪聚落抹成一片死灰色的沖積扇。
這場奔流的災厄源自於11公里外的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相關單位在2個月前發現後,即進行監測與致災性評估,但為何無力回天?或者面對大自然,我們依然無法人定勝天?
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位於花蓮鄉林田山林班地,林務局在2004年即曾發現上游有崩坍現象,並於2010年出現約0.25公頃的小水池。
今年7月丹娜絲颱風後,馬太鞍溪兩條支流的交會處發生大量崩塌,形成高度約200公尺最、大寬度2公里、最長2.7公里、面積達500公頃的天然土石壩體,堵住上游水流。
7月27日監測團隊估算,堰塞湖面積達18公頃,蓄水量約1500萬噸,預計達到滿水位時可蓄水1億噸。
林務局監測,過去兩個多月以來,湖水水位不斷上升,直至9月23日水面高度達到壩頂,水量約9100萬噸,堰塞湖開始溢流。
溢流挾帶的細粒土石,導致壩頂切口逐漸擴大,更多的水流帶走更粗粒的土石。隨著壩體被侵蝕下切,兩側持續發生崩塌,兩相循環導致壩體崩潰,湧出更大量水流,最終形成夾雜泥沙的黑褐色洪水,威力更加猛烈。
「它就不是一般的淹水,所以你會站都站不住。」
台大土木工程系主任游景雲教授指出,這種高含沙的水流衝擊力極強,連車輛都能被沖走。
滾滾洪流沿著馬太鞍溪奔竄,沖斷橋梁、摧毀堤防,直衝下游民宅與聚落。河流南岸的光復鄉因地勢低窪,首當其衝,超過一半土地遭泥流覆蓋,平均淹水深度達 1 至 2 公尺。
堰塞湖形成以來,林保署多度召開專家諮詢會議,邀集災防、水利與國防等單位共同研商應對機制,包含壩頂降挖、炸開壩體、虹吸抽水等方案,中長期也規劃檢討通達道路、清淤與防砂工程配置等,並成立應變小組。但團隊抵達現場時,發現無法在短時間內以工程手段處理。
「直升機降落,輪胎就會陷下去。」
期間空勤總隊曾載著工作人員試圖登上壩頂,監測團隊的陽明交大防災與水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國維指出,「降落過程中其實非常危險,反覆降落了好幾次都降不下去;一降下去,黑鷹直升機的輪胎就會陷下去。」最後空勤總隊嚐試很多角度才成功降落。
李國維表示,但當他們下去、邁出第一步的時候,腳也陷下去了,「所以那個地方根本機具就上不去,因為土地很濕、很鬆軟,就是只能等它自然溢流,我們要做的是疏散與避難的規劃。」
同屬監測團隊的台大土木系教授游景雲也表示,堰塞湖的條件、土體的強度其實都未明,若採取引流,可能破壞坡植,也需要非常大的鋼管,所以團隊初步評估,都認為幾個可能的工程方案不太可行。
受限於無道路可抵達,且壩體土石鬆軟、周邊持續崩塌等因素,團隊推估在無從介入的情況下,研判壩頂可能在10月中自然溢流,僅能持續監測並規劃下游預警疏散方案,降低損害。
8月12日楊柳颱風襲台,當時監測即發現堰塞湖風險已達高風險等級,降雨可能導致提前溢流,災害應變中心便曾請縣府預防性撤離下游居民。
8月27日農業部成立專案小組,9月進行多次細胞廣播測試及演練。9月3日參考陽明交大防災團隊分析結果,由東華大學防災團隊製作出第一版疏散圖及GIS監測紀實故事地圖。
21日中央災害應變中心開設,台大防災團隊評估,潰壩溢淹影響範圍預估會更嚴重,當日至23日止,應變中心共發布10次疏散通報,並在22日上午提升警戒層級至紅色,建議縣府預先執行撤離。
21日台大防災團隊再評估,潰壩溢淹影響範圍預估會更嚴重。林保署因此自21日到23日共發布9次警戒通報,並在22日上午提升層級至紅色警戒,建議縣府執行強制撤離。
花蓮縣前期進行預防性疏散,列管堰塞湖下游光復鄉、鳳林鎮、萬榮鄉共1837戶、8524人。縣府表示,收到紅色警戒當下就啟動撤離作業,但中央告警範圍在21日下午從原有的245戶,瞬間擴大7倍至逾1800戶。
各鄉鎮公所則從21日開始勸離居民,22日縣府也啟正強制撤離。但光復鄉長當時曾說,需撤離人數不斷增加,導致公所難以應付,急需縣府整合協調。
中央參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水災防救計畫,提出3種避難原則:依親、到3處收容所以及「垂直避難」,也就是短時間內無法水平撤離時,可就近移往2樓或更高樓層。
花蓮縣府指出,22日晚間緊急疏散約8千多人,其中有5348人選擇在自家垂直避難。花蓮縣立委傅崐萁則稱,部分災民因來不及從1樓逃到2樓,最終發生憾事。
對於這些無法垂直避難的長者,為何沒有被強制撤離?花蓮縣消防局局長吳兆遠僅表示,依照《災害防救法》,撤離是由鄉公所執行,不便代為回應。
在災害通知部分,花蓮縣長徐榛蔚表示,事前村長與警方都有廣播撤離;內政部也強調,21至23日上午,都有對警戒範圍民眾發送細胞簡訊提醒避難,23日下午堰塞湖溢流後,也再發布2通簡訊。
然而,接連有災民控訴,當下未收到撤離通知、沒有簡訊告警,廣播也很小聲聽不懂,直到親眼看見洪水襲來,才趕快返家往高樓層跑。
參與台大防災團隊的土木系教授游景雲說:「依目前災情看來,沒有完成撤離的人,都在我們當初提醒的熱點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