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萬戶屋頂毀於強颱 台灣愛用的鐵皮是高風險建築嗎?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8月楊柳颱風和7月的丹娜絲颱風,相繼吹掀不少民宅屋頂,其中不乏鐵皮屋頂。儘管台灣有建築耐風規範,但鐵皮屋實際搭建是否符合法規?防災產業協會研究近30年颱風侵台情況,發現近10年極端風速有增加趨勢,當颱風風速越來越高,鐵皮屋還適合台灣嗎?

台灣雨量豐沛 浪板遮雨效果佳成為常見建材

中颱丹娜絲挾帶強風豪雨,重創中南部,現場到處可見被吹散的鐵皮浪板,沒了屋頂的房子都臨時蓋上帆布。對此,台北市結構工程技師公會理事長徐茂卿認為,「最快速的方式是蓋一個浪板,這個很容易施做,那個浪板一、二十年它不會漏水除了它鏽掉貫穿。」

台灣雨量豐沛,年平均降雨量達到2500毫米,鐵皮屋常用的浪板因施工快速、便宜、具遮雨效果,成為常見的建材選擇。

強風易吹掀 與鐵皮強度、結構有關

強風對鐵皮屋頂的破壞行為,分為穿刺破壞(pull-through failures)和拔出破壞(pull-out failures)。陽明交大土木工程系助理教授林其穎解釋,當鐵皮屋頂的浪板厚度不夠,就容易造成穿刺破壞,「就是你的螺絲會留在橫條上面,然後屋頂掀起來」;反之,浪板比橫條更厚,強風吹襲時就可能出現拔出破壞,「屋頂飛走的時候,會配合螺絲一起飛走。」

不過學者也提醒,實務上鐵皮屋是否會被吹掀,並非單純只看「浪板厚不厚」或「橫條強不強」,現場施工方式也會影響結果,需要綜合考量,並非單一變量決定。

建築物的結構形式也是造成鐵皮屋容易被吹掀的原因。建築物耐風設計分為三類:第一種是開放式,四面都沒有牆面;第二種,部分封閉式,僅有幾面牆體阻擋,未完全封閉;第三種,封閉式建築。強風來襲時,最危險的就是「部分封閉式」建築。

防災產業協會提醒,在建築物的耐風設計中,最具風險的類型是「部分封閉式建築」,這類結構最容易導致屋頂被強風吹掀。

台灣防災產業協會常務理事同時也是美國加州註冊土木工程師的姚大鈞指出,原本是封閉式的建築,但因為門或窗被強風吹開形成部分封閉建築後,「強風灌入之後就會形成建築物內部跟外部的壓力差,而這個壓力差有時候會大到把屋頂掀掉。」

近10年極端風速增加 現行耐風規範還適用嗎?

颱風是台灣最常見的天災之一,根據中央氣象署估算,平均每年會有3至4個颱風侵台,建造堅固的房屋很重要。

建築物的設計抗風規範,是依據台灣各地氣象站的歷史觀測,推算出「50年回歸週期」的最高風速,也就是每50年會有很高的機率碰到超過設計風速的事件。

淡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傅仲麟表示,「台南嘉義這些地方,它的平均風速至少要達到11級到12級風,陣風風速要達到15級,那其實這一次的陣風風速的確已經將近接近15級風。」

防災產業協會統計近30年颱風侵台情況,以10年為一個分析區間,發現最近10年台灣的極端風速有增加趨勢。姚大鈞指出,「平均風速的部分在最近這10年事實上都是有明顯降低的現象,但是最近這個10年的極端風速,就是最高風速的發生次數卻是最高的。」

對此,學者回應,《建築物耐風設計規範與解說》每10年會進行一次修正或調整,目前已在調整中。至於極端氣候,在國際上也是一個重要議題將會參考他國作法,重新檢視現行法規是否需要修正調整。 

不過也有學者指出,儘管台灣有耐風設計規範在但實際施工卻不一定遵循,「台灣常見的這種既存違建它是鐵工師傅在施做,就沒有這部分的檢核跟評估。」

違建鐵皮建築物數量不明 成為颱風下的隱形風險

我國建築物審查機制依據建築規模大小有所差異。若超過50公尺以上的大型建築,屬於特殊結構建築物,除了建築師進行設計,還要委託結構技師負責結構設計,並接受結構外審,由地方政府認列的專家學者審查把關。

學者指出,「若50公尺以下的建築物,它也是需要建築師,也是需要結構技師,但是它就不需要審查了。那4層樓以下的,只要建築師去做簽證,它連結構技師分析、結構計算都可以不用,那如果今天只是一個一層樓的鐵皮屋,或許它連建築師簽證都沒有。」

台灣鐵皮屋建築隨處可見,全台究竟有多少鐵皮屋,當中又有多少比例的違建,內政部國土署沒有明確數據,表示仍在統計中。但若從違章建築數量來看,短短半年間,全台又增加4703件。

全台短短半年內,違章建築又增加近5000件,當中含有多少比例的鐵皮結構物仍是未知。

學者直言,台灣存在數量龐大的違章建築,由於搭建手法全憑當地鐵工師傅經驗,因此「它現在最大的問題的確就是整個風險很不明確,這些屋頂它的存在其實就有點像提供這個在風災底下一個像是武器的東西,它就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飛出去,然後不知道會打到什麼東西。」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