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電廠擬推海洋溫差發電 村民憂綠帶功能消失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發展再生能源不只是靠風力跟太陽光電,和平電力公司現在也打算在和平電廠北側推動「海洋溫差發電」的計畫,規劃裝設6.4MW的發電機組,還要鋪設全長約3公里的輸電電纜。但今(11)日的環評初審中,和平村民表達擔憂,怕對當地帶來更大的衝擊。
海洋也能發電,和平電力公司打算在和平電廠北側,設置裝置容量6.4MW的海洋溫差發電機組,設置3公里長的專用輸電電纜,透過抽取深層、約攝氏7度的冷海水,再與海洋表層的溫海水、電廠溫排水,進行熱交換,轉換成電能,上午案件在環境部進行環評初審,開發單位強調,可24小時運用,是可靠的基載電力來源。
和平電力公司代表表示,「這是台灣首例也是全球少有的,百萬瓩等級的溫差發電專案是不受天候季節的影響的機載綠能電力。」
電力公司強調不受天候影響,不論白天晚上、雨天晴天,四季都能發電。但當地居民特地北上環境部,指出海洋溫差電廠預定場址,位於原來和平電廠綠帶,質疑原有的緩衝功能,恐怕消失。
花蓮縣和平村民楊純宜說:「粉塵對於部落來說是非常嚴重的,但是這個緩衝區一拿掉,對部落來說的影響到底會是多少?這是我們一直很在意的事情。」
和平村居民不滿,和平電廠帶來的污染已經難以承受,再蓋一個電廠,當地還能再承受嗎?而隔壁宜蘭縣,縣府對於過去燃煤的和平電廠帶來的負面影響做過調查,包括哺乳類減少、空污影響健康,就連漁業也大受衝擊,認為要蓋新電廠必須更審慎評估。
宜蘭縣政府工商旅遊處副處長池騰聯認為,「近15年來講,本縣定置漁網漁業,相關的產量產值等皆呈下降的趨勢 ,是應該審慎跟當地居民做一個溝通。」
環評委員邱祈榮說:「因為牠就應該是牠的活動區域,一定是在這個綠帶裡面,你們到底要怎麼去處理食蟹獴的議題?」
會上環評委員也紛紛提出問題,至截稿前,案件還在審查當中。
蔡思培/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