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和平電廠北側擬設海洋溫差發電 環評初審決議補正再審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發展再生能源,除了風力發電和太陽光電,和平電力公司打算在和平電廠北側,推動海洋溫差發電計畫,將設置裝置容量6.4MW的發電機組。開發單位表示,海洋溫差發電不受限天候,可24小時發電。案件上午在環境部進行環評初審,不過當地居民憂心,加上原有電廠,會對當地帶來更大衝擊。

海洋也能發電,和平電力公司打算在和平電廠北側,設置裝置容量6.4MW的海洋溫差發電機組,設置3公里長的專用輸電電纜,透過抽取深層約攝氏7度的冷海水,再與海洋表層的溫海水、電廠溫排水,進行熱交換,轉換成電能。

上午案件在環境部進行環評初審,開發單位強調可24小時運用,是可靠的基載電力來源。

和平電力公司代表表示,「這是台灣首例,也是全球少有的百萬瓩等級的溫差發電專案,是不受天候季節的影響的機載綠能電力。」

當地居民特地北上環境部,指出海洋溫差電廠預定場址,位於原來和平電廠綠帶,質疑原有的緩衝功能恐怕消失。

花蓮縣和平村民楊純宜表示,「粉塵對於部落來說是非常嚴重的,但是這個緩衝區一拿掉,對部落來說的影響到底會是多少?對我們來說,這是我們一直很在意的事情。」

居民不滿,和平電廠帶來的汙染已經難以承受,再蓋一個電廠,還能承受得了嗎?而隔壁宜蘭縣,縣府調查過和平電廠的負面影響,包括哺乳類減少、空污危害健康,就連漁業也大受衝擊,認為要蓋新電廠,必須更審慎評估。

宜蘭縣政府工商旅遊處副處長池騰聯指出,「近15年來講,本縣定置漁網漁業相關的產量產值等,皆呈下降的趨勢,存在和平電廠的溫排水影響甚鉅,是應該審慎跟當地居民做溝通。」

幾位環評委員認同開發案具減碳意義,也有委員指出,電廠設在綠帶恐衝擊食蟹獴棲息。而抽取低溫海水的海域離岸1.8公里、水深600米,為深海無光區,另有委員指出,目前無魚類資料,尚難研判生態衝擊。

環評委員陳義雄說:「藉由這一次你們實體會去吸取600米深的的機會,你們才會去了解到真正對生態衝擊的面向。」

最後專案小組決定,案件補正再審,要求開發單位具體呈現對於工業區綠帶影響,也要求加強說明海洋深層取水管施工工法,以及排水對於海洋環境的影響評估。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