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陽溪口擬建14部風電機 野鳥學會憂衝擊生態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宜風電力公司研擬在宜蘭進行宜風陸域風力發電計畫,要從蘭陽溪口開始,一路沿海岸線向南延伸,在防風林內建置共14部風力發電機,目前正在辦理環境影響評估作業。有民眾反對建置陸域風機;宜蘭野鳥學會更憂心,開發案會影響沿岸濕地的鳥類生態。
二級保育夏候鳥小燕鷗,在蘭陽溪口的沙灘地上育雛,模樣相當可愛。根據宜蘭縣野鳥學會統計,這裡每年4至9月是全國小燕鷗築巢數最多的地方。
沙灘上拉起封鎖線,並用太陽能攝影機監控,避免民眾闖入保育區影響小燕鷗生育。根據野鳥學會統計,蘭陽溪出海口2022年共記錄到531巢小燕鷗,且數量逐年增加,今(2025)年已經來到653巢。
但這片保育區附近的防風林,未來恐會興建起風力發電機,讓學會憂心會衝擊候鳥生態。
宜蘭縣野鳥學會理事長莊浩然指出,「目前來講,開發公司說風機離地30米的高度,這高度跟鳥類飛行路線重疊滿大的。」
宜風電力公司計畫從蘭陽溪出海口開始,沿海岸線向南逐步在防風林內興建共14部風力發電機,高約30公尺,沿線經過蘭陽溪出海口等3個濕地。除了被憂心影響濕地鳥類遷移路線,也有民眾擔心破壞海岸景觀,以及風機會帶來噪音問題。
宜風電力公司籌備處專案開發總監謝智超表示,「我們開發的這個範圍,不管是陸上生態,還是河口、濕地、潮間帶,還有鳥類、動物、植物,都會做1年春夏秋冬,4個季節完整的調查。」
開發計畫已展開環評作業,依《環評法》,開發單位25日前會蒐集民眾及相關團體意見。宜風電力公司強調,會委託專家學者做完整的生態調查,提出環境保護對策,並積極溝通,建立民意基礎。
陸域風電目前多集中在西部,開發計畫要獲得民眾支持並不容易,過去台東的東海岸風力發電開發案也遇到強大阻力,至今還沒完成環評。
黃瑀喬/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