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水試所人工孵化「赤鯮」魚苗 創存活百天紀錄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肉質細緻、受到消費者喜愛的「赤鯮」,因為過度捕撈、氣候變遷以及污染,捕撈量在20年間減少9成,但要人工繁殖卻非常困難。農業部水試所透過人工受精,不眠不休照顧孵化的魚苗,並成功存活100天,創下紀錄,接下來研究團隊希望能讓這些人工繁殖出來的魚,可以繁殖下一代。

紅色的赤鯮背上有3塊金黃色斑塊,正式名稱是黃背牙鯛,肉質緊緻紮實,深受消費者喜愛,來到專門魚超市,可見整尾冷凍赤鯮,200多克售價170元,更高檔的超市陳列更大尾的冷凍赤鯮,價格就更高。

赤鯮漁獲量20多年來巨幅下滑,2001年有3300公噸,2023年只剩344公噸,大減9成。

為此,水試所積極人工繁殖,先在北方三島水深200多公尺處,釣獲種魚,穩定蓄養後,移到東港人工受精,成功孵化小魚苗,目前幼魚存活100天,會爭食飼料,過程中研究團隊放棄休假、輪班照顧。

農業部水試所副研究員李彥宏說,「每天都要檢查看看是不是有受精卵,因為牠是浮性卵,受精之後牠就浮在水面上,我們就可以每天撈卵。是花很多時間一個、一個魚苗這樣照顧起來的,我們是世界最長的紀錄。」

各國投入人工繁殖,中國曾孵化後只維持36小時,日本孵化後存活12天,台灣目前創下3個月紀錄,接下來還要繼續努力,目標是讓人工受精孵化的小魚,也能繁殖下一代。

農業部水試所長張錦宜說明,「這種魚又可以繁殖出下一代,就是用在人工的環境下,有產出了F2,那叫完全人工繁殖。」

海洋資源因為過度捕撈、氣候變遷、污染等因素更為枯竭,水試所這幾年來成功人工繁殖黑喉、土魠、鬼刀頭與紅喉等重要經濟魚種,但目前只有鬼頭刀達到完全人工繁殖。水試所表示,人工繁殖除了希望增裕海洋資源,也期待提升台灣養殖競爭力。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