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保署推保育共生地認證 盼2030年達成庇護30%國土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國內自然保護區涵蓋近五分之一陸域面積,不過還有很多具備豐富生態的土地可能是私有地,要如何保護呢?農業部林業保育署今(6)日公布OECMs保育共生地認證方案,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吸引土地所有人來申請認證,讓台灣達成聯合國2030年庇護30%國土的目標。
一層一層水梯田是貢寮美麗地景,水梯田涵養水源,提供下游水源,更滋養超過千種生物,包括名列國家極危物種的蜻蜓、黃腹細蟌,更是當地特有葦草蘭重要復育基地。私有地很難劃設成保護區,當地保育人士希望它能被認證為OECMs保育共生地。
貢寮水梯田狸和禾小穀倉負責人林紋翠表示,「黃腹細蟌現在全台灣很確定的是只有在貢寮水梯田有,所以如果我們的水梯田沒有再繼續耕種,這個物種可能確定就會在台灣滅絕。」
林保署響應聯合國生物性多樣性公約,2030年達成有效庇護30%國土面積,推出OECMs保育共生地認證方案,希望認證更多生態豐富的公私土地。
農業部林業保育署長林華慶指出,「建構保護區外的保護區,它是一個人跟自然共生的場域。」
而南投中興新村後山這處200坪的耕地,是珍稀的石虎、八色鳥棲地,保育團體希望申請認證,讓它受到更好的保護。
台灣石虎保育協會理事李璟泓表示,「它至少可以讓這些保育地在未來面對開發、或是其他重大壓力時,它其實是至少有這個頭銜,可以來抵抗這樣的開發。」
目前國內依法劃設的自然保護區涵蓋將近五分之一陸域面積,但要保護更多生態豐富土地,林保署希望納入友善農田、生態廊道、都市藍綠帶等。至於經過認證的土地,並不具備法律位階受保護,但經營優良的土地可獲林保署獎勵。
姜筑/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