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地表530多公里、位置比國際太空站更高一些的哈伯望遠鏡,在升空第1年的1990年,就拍到這個離地球80億光年的類星體,因為另一個離地球較近的銀河系的重力,光線受到扭曲的現象,成為一般相對論的有力證據。
接下來日子,哈伯陸續拍到許多令科學家驚奇的影像。例如M87星系的中心,星雲圍繞著疑似是黑洞的照片;還有首度被拍到的這個哈伯深太空,讓人類開始一窺宇宙早期的奧秘。當然,這個位在巨蛇座的「創生之柱」,也開啟了天文學界探討恆星形成過程的先河。
進入21世紀,雖然陸續有更先進的太空探測器進入太空,有的追尋太陽系以外的宇宙,有的觀測我們所在的太陽系各個行星和衛星,但哈伯這個太空老兵仍然堅守崗位。
2022年的雙小行星改道測試,哈伯也參與了撞擊瞬間的觀測任務。2025年初,哈伯任務團隊公布了一項進行10年的成果,距離地球250萬光年、呈現螺旋狀的仙女座星系,空前完整的超廣角影像首度問世。
哈伯望遠鏡計畫資深科學家珍妮佛魏斯曼說,「這個天上的眼睛,讓全世界的人們對宇宙有了新的視角,知道宇宙的浩瀚、美麗與活躍。而我們身為地球的公民,帶著敬畏之心好奇地看著天空,思索著這科技的奇蹟帶來的新發現。」
談到哈伯,許多人都會想到2021年升空、2022年就定位展開任務的「韋伯太空望遠鏡」,幾年來也陸續傳回觀測的成果。韋伯能否取代或何時取代哈伯,成為天文迷流傳的話題,但科學家指出,兩者相輔相成,誰也不能取代誰。
哈伯望遠鏡計畫資深科學家珍妮佛魏斯曼表示,「我們以新而令人興奮的方式操作哈伯,所看到的光的波長或顏色,是其他望遠鏡辦不到的,反之亦然,所以哈伯與韋伯是互補的。科學家以哈伯的紫外光觀測能力,看到恆星形成區域充滿活力的亮光,以及宇宙中恆星充滿能量的爆炸。韋伯望遠鏡可看到宇宙深處、一些早期的星系;哈伯則能看到較近星系的所有細節,看到恆星形成時的熱點。把這些資訊整合在一起,科學家就能拼湊出各個星系在宇宙歷史中如何成長、合併與改變。」
不過,哈伯在軌道上運行已經35年,因此美國太空總署NASA除了計畫如何讓這個重達11噸多的龐然大物,未來在可控制的情況下重返地球大氣層,並安全降落之外,準備接棒的羅曼太空望遠鏡也正加緊研發當中,預計2026年10月到2027年5月之間擇期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