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化學學會《農業與食品化學雜誌》近期刊登的一項最新研究指出,通常以植物澱粉製成的生物可分解塑膠,同樣也會產生塑膠微粒,且會導致產生與石油製一般塑膠類似的健康問題。
這項研究是依據一般人每日的攝取量進行換算後,將含有生物可分解塑膠微粒的食物與飲用水餵食給2組實驗鼠,分別為高劑量組與低劑量組,並另外設置1組僅攝取一般食物的對照組。
經過3個月的餵食後,研究團隊對實驗鼠的器官與代謝功能進行評估分析,結果發現,暴露於澱粉製塑膠中的老鼠,出現與接觸石化塑膠相似的健康問題。研究團隊在2組實驗鼠的肝臟、卵巢及腸道中都檢測到相關化學物質,並觀察到組織微損傷,其中高劑量組的損傷更為明顯。
此外,這些塑膠產生的化學物質也干擾了老鼠的基因表現,以及腸道微生物群的平衡,研究人員指出,這可能進一步擾亂老鼠的生理時鐘。
衛報報導指出,一般石油製塑膠可能含有超過1.6萬種化學物質,其中許多已知對人體健康或環境有害;像是常見的塑化劑如鄰苯二甲酸酯與雙酚等,就與癌症、荷爾蒙失調等健康問題有關。
生物可分解塑膠通常由玉米澱粉、米澱粉、糖等植物材料製成,由於分解速度比石油製塑膠更快,因此普遍被認為是更安全、環保的選擇。
目前生物可分解塑膠常見於快時尚服飾、濕紙巾、吸管、餐具等產品,根據貿易團體估計,去(2024)年全球生物可分解塑膠使用量已達近250萬公噸,且預計在未來5年內將成長超過2倍。
不過在先前的其他研究中已發現,生物可分解塑膠的分解速度其實不如宣稱的快;本次的研究則證實這類型塑膠的毒性,會對實驗鼠產生不良影響。
「以澱粉為基底的可分解塑膠可能不如想像中安全。」研究共同作者鄧永峰表示,「這點特別讓人擔心,因為人們很可能無意間將這類塑膠吃下肚。」
研究團隊也表示,由於這是首個針對澱粉製生物可分解塑膠的研究,後續仍需更進一步了解這些塑膠微粒如何在生物體內被分解,但團隊仍建議盡可能減少接觸塑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