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直播

高雄機場880億新航廈動工 陳其邁喊話建24小時機場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中央預計投入880億在高雄國際機場分兩期興建年容量1650萬人次的新航廈,藉此增加客運及貨運量,今(7)日舉行第一期東側立體停車場動工典禮。不過中央雖推出擴建計畫,但由於高雄機場長期受限宵禁,高雄市長及民代也再度喊話,希望高雄能另外興建24小時國際機場,以支應未來南部產業及貨運需求。

高雄國際機場7日舉行東側立體停車場動工典禮,交通部長陳世凱及多位民代特別南下,宣布高雄機場新航廈計畫邁入里程碑。

陳世凱表示,「我們希望在2032年之前完成我們第一期的航廈,讓現在的運量能夠提升到800萬以上。」

中央預計投入880億,分兩期建設年容量1650萬人次的集中式大航廈,來增加客運及貨運量;中央推出擴建計畫,但民代及地方政府也有不同想法。

民進黨籍立委邱議瑩認為,「有一個24小時的新機場,高雄整體不管是經濟的量能發展、觀光的量能發展,都能夠快速地前進。」

高雄市長陳其邁表示,「為了台灣未來的航空貨運跟我們南部整個的發展,這一定要一個24小時的機場。」

為避免噪音擾民,位於市區的高雄機場凌晨12時到清晨6時30分宵禁,導致貨機起降及航點拓展長期受限;隨著近年半導體等產業陸續進駐南部,市府及民代重提南星計畫區興建新機場議題,希望滿足未來南部產業及貨運需求。

高雄市民王先生說,「看對經濟有沒有幫助吧。」

高雄市民楊小姐認為,「目前的量好像不需要用到兩個機場,但是如果真的是營運上的部分,確實是有可能需要。」

民眾陷入兩難,學者則認為,高雄機場胃納量目前尚可支應,但以城市長期發展來看,確實可提早做規劃。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特聘教授張其祿分析,「比如南星如果能夠形成一個類似像日本大阪關西空港這樣規模的話,當然未來小港高雄機場,本身機場這一塊也可以釋出再利用。」 

地方持續向中央喊話蓋新機場,學者也提醒,新機場從規劃到興建恐怕要十幾年及龐大經費,市府需針對舉債負荷、交通相關配套等,做全盤考量,才能避免公共建設的重複投資。

您的參與,
讓公共服務更完整!
閱讀、按讚,就能客製您的專屬推薦新聞
本網站使用 Cookie 技術提升體驗,詳見服務條款。繼續瀏覽即代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