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地震滿月350萬人流離失所 逾2千萬人缺糧與水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緬甸地震發生後已經滿1個月,儘管已開始投入重建,但是進度緩慢,至今還有超過350萬人流離失所,被迫搭帳篷避難;還有將近2200萬人缺乏糧食跟水,急需國際社會持續人道援助。甚至有民眾攜家帶眷,逃避內戰到曼德勒,卻因遇到震災,妻兒喪命。
緬甸地震發生滿1個月,重災區的街道上四處都是倒塌的建築,只有幾台怪手正在協助清除瓦礫。儘管當地已經開始重建工程,但進度緩慢。至今還有超過350萬人無家可歸,只能住在臨時搭建的避難所、帳篷內,暴露在極其惡劣的生活環境中。
UN人道事務協調廳駐緬甸發言人鮑威爾表示,「從地震以來,我們已經向至少60萬人提供水、衛生設施與個人衛生用品;也向將近50萬人提供各種糧食援助,對超過10萬人提供基本救援物資。」
根據緬甸軍政府統計,震災導致超過3700人死亡,約6萬棟建築傾倒。但是早在地震發生前,緬甸軍政府與民主派武裝團體的內戰不斷,讓緬甸人民早就陷入深刻的人道危機,加上震災,如今總計約有2200萬人急需人道援助。
有26歲原本住在緬甸北部克欽邦的民眾,就為了躲避內戰,6個月前帶著妻子和1歲半的兒子逃往曼德勒,卻遇上地震,妻兒喪命。
緬甸逃難災民說:「我想回故鄉,但現在要回去很困難,一家人突然就只剩下我1人,雖然失去家人的悲傷很難消除,但還有其他遭受更大苦難的人。現在希望能與大家互相幫助,期望總有一天能安心過和平日子。」
緬甸除了需要國際社會持續人道援助外,當地還有歷史遺跡消失危機,包括位於曼德勒超過百年歷史的納加永佛塔,震災讓緬甸全國超過3000座寺廟、5000多座佛塔毀損。
由於重建工作集中在救助倖存者,暫時難以考慮到歷史遺跡的修復,讓部分僧侶感嘆,未來就算能修復這些寺廟、佛塔,也很難感受到遺跡原有的風貌。
黃瑀喬/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