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受虐比例近5年增1.2倍 9成案例發生在家庭內

發布時間:
更新時間:
衛福部統計,近5年我國嬰幼兒受虐比例成長了1.2倍,9成案例發生在家庭內,凸顯少子化下家庭照護壓力大。專家建議,育兒不易,建議家長停止自責,看見需求,傾聽正向建議支持。
今(2025)年2月,新北土城一名2歲幼兒被發現身上多處傷痕,一度只靠一瓶牛奶撐過一天,疑似遭父母虐待,父母已遭檢方起訴。
衛福部調查,新生兒逐年下降之際,嬰幼兒受虐比例卻上升,從2020年的2.26‰,上升至去年的2.65‰,平均每年有2000多人受虐,且9成多為家內受虐。
衛福部保護服務司長張秀鴛指出,「這2、3000件裡面多數93%都是發生在家裡面,而且93%裡面的8成都是施虐者都是父母。」
衛福部分析,施虐的樣態以不當身體對待或是疏於照顧最多,約占5成,以處理生活規範、作息、飲食問題居多,這也凸顯6歲以下嬰幼兒照護難題。
家長廖小姐(非案例家長)分享,「很少會搭大眾運輸,因為他們一崩潰其實在捷運上,台灣雖然很友善,但是還是很多人會一直側目。」
家長 劉小姐(非案例家長)則說:「我是一個媽媽,為什麼,對不起,為什麼我會這樣子對我的小孩,常常夜深人靜都會覺得,我也想要,就是覺得說自己應該要做得更好。」
專家鼓勵家長要適時尋求支援系統,釋放自身的壓力,落實「停看聽」3步驟停止自責,看見需求,傾聽正向建議支持。
台灣適性發展促進會副秘書長楊珮璉表示,「停止自責之外,我認為是停止當下所有的語言跟動作。」
小兒科醫師陳木榮說道,「如果孩子真的哭鬧、哄不停,這個兒科的急症真的要小心。」
小兒科醫師也提醒,嬰幼兒表達能力還未完善,若遇上哭鬧不止,也要注意是否為身體不適的警訊,可及時觀察孩子的身體狀況並適情況就醫。
劉怡廷/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