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高氣壓影響 萊茵河水位恐低於78cm基準
春風吹拂,德國西北部城市科隆的萊茵河畔百花盛開景緻宜人,正是春遊的好時機。不過名為「娜歐蜜」的高壓,卻為西北歐、西歐和中歐帶來超級晴朗的天氣。有些地區4月溫度超過20℃,甚至高達24℃左右,比往年14℃到15℃的4月均溫高出許多。
其實2月起這波穩定的高壓就在中歐上空盤旋不去,使這片區域遲遲沒有降雨。德國中部黑森邦,一處葡萄酒產區的萊茵河水位不斷下降,現在連沙洲都裸露出來。氣候專家甚至認為,這已經是乾旱了。

德國氣候專家布蘭特指出,「所以這裡會出現降雨分布異常,歐洲中部的乾燥,我會稱之為『乾旱』了。而斯堪地那維亞與地中海地區,像是西班牙、義大利、希臘和土耳其則異常潮濕。」
德國萊茵河中游重要咽喉考布,一向是重要的水位觀測點。78公分的水位是德國官方定義的航行基準水位深度,專家表示受到這波乾旱天候影響,4月中旬這裡的水位會低至75公分。
德國氣候專家布蘭特表示,「你可以想像萊茵河低水位,尤其是萊茵河中游和下游,如果持續下去,代表德國的經濟生產力會下滑,那是一個很大的衝擊。所以我們只能期望,5月或6月老天多下點雨。但我們預測,整個4月這裡的水位都會極低,這已經造成實際的經濟衝擊。」

如果高氣壓持續籠罩中歐,那麼到了5月,歐洲恐怕又要面臨乾旱,甚至森林火災風險。屆時受衝擊的不僅會是農業生產,德國的運輸也會因為萊茵河水位不足連帶被影響,最糟的情況恐怕是產業外移,甚至對德國整體經濟帶來傷害。
萊茵水路與航管局發言人克雷克爾說:「如果這樣的低水位未來越來越常見,工業、航運、船公司和行政體系,都必須有所因應,才能處理運輸業務。以避免新的情況使該地區處於劣勢,說不定因此會造成工業外移或生產線外移。」

萊茵河全長1232公里,流經德國、奧地利、瑞士、荷蘭以及法德邊界,是歐洲長河之一,也是歐洲穀物、礦產、煤炭與石油等大宗商品的運輸要道。德國的內河貨運有高達8成都經由萊茵河流域,輸往荷蘭的北海港口;2018年與2022年萊茵河就曾因乾旱導致航運停擺。
如果萊茵河的河水過淺,船隻無法滿載,船公司就要徵收附加費,貨主也得分批運送。根據荷蘭能源分析機構Insight Global資料,從鹿特丹到德國南部卡爾斯魯爾的柴油運價,4月初已高達每噸60歐元,比去(2024)年同期高了4倍。
過去萊茵河水位通常在春天和初夏達到高峰,低點則是秋天,但氣候變遷使它明顯出現變化。德國氣候學家布蘭特表示,2025年夏天歐洲出現極端高溫和乾旱,已經不是一項預測,而是一種可能。